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工作需要意义吗?

(2020-03-17 23:16:32)
标签:

工作

劳动

意义

怪诞行为学

分类: 闲谈茶话

每当我开始思考工作的意义,我都会想起多年前陈先生提出“搬砖理论”的那个闷热午后。那时,我恰被重复的无用功、不切实际的要求折腾得痛不欲生,我的朋友、同事、干过人事的智者陈先生劝慰说,“工作好比搬砖,从东墙搬到西墙,又从西墙搬到东墙,工资奖金没少你一分,别去追求有效啊意义啊什么的。”我承认被说服了,也着实宽慰了许多,但却隐隐不安。

最近看完艾瑞里的四本《怪诞行为学》,又止不住开始琢磨了。艾瑞里养了一只鹦鹉,每天提供充足的食物,却渐失活力;自从放置了一个需要鹦鹉自行翻开彩色板寻找食物的装置,鹦鹉竟然历时数年乐此不疲。研究认为,除了猫之外的几乎所有动物,都有反寄生的特点。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能带来快乐,动物尚且如此,何况人乎?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人都有出最小的力、获最大回报的本性。但事实未必如此,亚当斯密的“理性人”假设,有着很多需要修正的地方。艾瑞里还提到一个故事,一位作家接到邀约编撰书籍,付梓之时却被告知因故不能出版了,尽管稿费分文不少,但作家却倍感沮丧,再无笔耕不辍的动力了。

是的,也许,工作真的需要一些意义。不能提供意义的工作,将会严重削弱参与者的积极性。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产生效率。工业革命以来日渐细化的分工,为物质的极大丰富提供了最充分的支撑,尤其是福特汽车流水线诞生以后,分工协作发展到了全新的高度。

但是分工也带来了意义的缺失,每个人都成了一颗螺丝钉,日复一日重复着自己无法理解的工作,也就出现了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异化”现象。我们所创造的世界,正在要求我们成为无法理解自身劳动意义的机器。

两百五十年的工业历史,只不过是人类历史上的短短一瞬。在几万年的采集狩猎时代里,我们追捕猎物、采集瓜果、躲避敌人,一举一动都关乎生存;在几千年的农业文明中,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每份耕耘都意义确凿。漫长岁月里,我们习惯了明明白白的有意义的劳动,以致对社会分工细化后的角色茫然失措。

工作中无法实现的意义,会用其他方式弥补,网络游戏就是最直接的方式。在游戏里,我们能体验到完整的劳动的意义,能回应深植基因之中的对劳动意义的追寻。这也是许多人沉迷于游戏无法自拔的深层原因。

所以,现在再来回答这个问题:工作需要意义吗?当然!必须的!我们为自己的美好生活而工作,我们为更美好的社会而工作。我们希望自己的每一分智慧与汗水,都在为社会进步添砖加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大有大的难处
后一篇:格律与自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