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背诗思
2022-04-13 18:04:15
标签: 众志成城 抗疫
人类的守望
天玉居士 原创
“驴背诗思”是复旦大学光华双塔楼西侧的一座雕塑,是著名雕塑大师袁晓岑先生的力作,复旦校友捐赠给复旦大学哲学系建系五十周年的贺礼。“诗思清如水,毫端妙入神。”
2022年初春的新冠奥密克戎型病毒让上海人民守望,全国各地支援上海,守望相助。无数的医护工作者、社工、志愿者舍小家为大家,谱写一曲可歌可泣的动人乐章。中国人有句老话“人在做,天在看。”这个“天”其实不是指老天,天上没有玉皇也没有上帝,这个“天”是世间万物的规律和规矩。人类一旦在与大自然相处的过程中违背了某种规律和规矩,病毒就会趁虚而入。当人类面对死亡的威胁,必定众志成城,开始认真地反思,这种反思终而会形成诗思。缺乏敬畏,伤害会迅速泛滥成灾,最后伤害到自己。人类,必须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历史。
地球村几十亿年的历史,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生物的诞生,人类的进化、人与自然和其它生物相处这个历史过程,石头就是其中的见证者,这种石头就是化石。在守望的日子里,我整理自己收藏的东西,其中就有这种曾经地球的生命体已经成为石头,这种石头就是化石。地球生命的物种越来越少,有的甚至已经消失。比如菊螺,菊螺最早出现在4亿年间的泥盆纪,6千万年前与恐龙一起灭绝,与人类的历史相比,这是一个多么漫长的历史空间。活体菊螺是什么样的,没有史书记载。现在人类在地球上看到的是菊螺化石,因这种化石表面呈现有序的螺纹状,像菊花一样,所以叫它为菊螺。菊螺记录了青藏高原历经大自然沧海桑田的时间痕迹,也是亿万年生命的印记变化为石头的自然见证。菊螺化石的原石发现的历史不是很长,一般的博物馆很少见到,我得到的菊螺化石是在拉萨的八廓街,从藏民那里买的。有的人以为菊螺是鹦鹉螺的化石,其实不然,鹦鹉螺的活体虽然在上世纪已经在地球上逐渐消失,现在的人类还可以把鹦鹉螺和鹦鹉螺化石做比较鉴别。鹦鹉螺化石的单个形状像枭鸟(雕)的头,俗称叫枭头贝,我们形容骁悍雄杰之人为枭雄的枭。鹦鹉螺的化石有的博物馆有少量展示,我得到的一款多颗鹦鹉螺凝聚在一起的化石,是几十年前在上海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的奇石节,展销时向山东女石商买的,当时她告诉我这是螺贝的化石,当地人叫它“小”头贝,不知道这个”枭“字怎么写 。鹦鹉螺是生长在大海里的螺,还有淡水河里的螺,也有化石,这种化石的产地,就是四大著名玉石之一的独山玉产地河南南阳,南阳的镇平出玉历史悠久,南阳的西峡出化石,是改革开放后才发现的。20世纪90年代,西峡因发现数千枚恐龙蛋化石而被称为“恐龙之乡”,这个恐龙之乡只发现恐龙蛋,却没有发现恐龙的化石,而内蒙古的博物院有在内蒙发现的很多恐龙的化石,却没有发现恐龙的蛋,这也是近年未解历史之谜。西峡除了发现大家认为的恐龙蛋化石以外,还有其它的化石,淡水螺的化石也是其中之一,这种淡水螺化石要比现在的淡水螺大,还有其它类型的蛋状化石,大多数比现在禽类的蛋要大几倍,至于这些蛋状化石的名称,都是凭现代人的推测和想象而已,不一定符合地球生物的历史真实。地球上曾经存在的生物动物不计其数,消亡的也不计其数。人类是地球上唯一的智能动物,但与其他动物和生物相比,人类只能算地球生命体中的小弟弟,人类本身原始生活状态也是野生的。套用现在的话,人类和其它生命体,都是地球命运共同体。而在地球上已经消失的生命,已经变成化石的在地球上留下了历史轨迹,这些已经消失的古生命体的化石,都是留给今天人类的纪念品。其实,其它的生命体消失了,每个地球人就是这个绿色星球的守望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但愿人类不要成为其它星球“人”的纪念品。
疫情让喧嚣的魔都平静下来,让躁动的社会平静下来,让焦躁的人也渐渐地平静下来。长假,从来没有这么长;人群,从来没有这么稀;车辆,从来没有这么少。空气开始变得清新,雾霾不见踪影,天空越来越蓝,太阳越来越亮,堵城畅通无阻,人们的心也变得越来越安静淡定。是的,贪婪的心正在被病毒净化,爱吃的嘴也正在被病毒警告,泡在灯红酒绿场所的人已被病毒赶回家,流连忘返在酒桌、牌酒、舞场、歌厅的人也主动回了家。多年不看书的人在家里捧起了书,从不管孩子的家长和孩子有了亲子沟通,一年说不了几句话的夫妻打开了话匣,不知道孝敬老人的子女也开始尽孝道。这就叫“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就是“天道轮回”。人类终于低下了那颗骄傲的头颅开始静静地思考:我们还是地球之王吗?人类终于又一次深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威力。人类在面对死亡的威胁时,才开始认真地反思,才知道缺乏敬畏的社会是会导致更多的伤害,是会面临更多风险的。病毒给人类上了生动且深刻的一课,它让我们懂得了敬畏,它也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岁月静好”,它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人间真爱,它让我们渐渐走上爱的“回归之路”,我们真的应该感恩这个“敌人”,我们需要这样的“敌人”经常给我们“提醒”,给我们“赋能”。病毒不会那么快地离去,它需要看到人类好习惯的“养成”。病毒也不会一直肆虐下去,因为人类的爱会凝聚更大的力量让病毒远离,时间会告诉我们一切,时间也将证明什么才是对的。当然,病毒不会那么容易束手就擒,只有人类的诗思才能让它臣服,病毒也不会一直肆虐下去,人类的智慧、人类的爱会凝聚更大的力量,终究使得病毒落荒而逃。守望过后,我们会表彰在这场战“疫”中做出贡献的人,但是,我们不是以最小的代价,最终化出了心痛的代价。美国散文作家、思想家、诗人爱默生有句名言“灾难是真理的第一程”,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灾难需要造就出更多的科学家和思想家。可谓“悟道方知天命,修行必取真经。”
守望,是一种守卫与渴望,上海人民难忘2022年初春的“蛤蜊炖蛋”(隔离.等待),在守望中诗思: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诗思,让人宁静致远!
驴背诗思
人类的守望
天玉居士 原创
“驴背诗思”是复旦大学光华双塔楼西侧的一座雕塑,是著名雕塑大师袁晓岑先生的力作,复旦校友捐赠给复旦大学哲学系建系五十周年的贺礼。“诗思清如水,毫端妙入神。” 2022年初春的新冠奥密克戎型病毒让上海人民守望,全国各地支援上海,守望相助。无数的医护工作者、社工、志愿者舍小家为大家,谱写一曲可歌可泣的动人乐章。中国人有句老话“人在做,天在看。”这个“天”其实不是指老天,天上没有玉皇也没有上帝,这个“天”是世间万物的规律和规矩。人类一旦在与大自然相处的过程中违背了某种规律和规矩,病毒就会趁虚而入。当人类面对死亡的威胁,必定众志成城,开始认真地反思,这种反思终而会形成诗思。缺乏敬畏,伤害会迅速泛滥成灾,最后伤害到自己。人类,必须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历史。
地球村几十亿年的历史,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生物的诞生,人类的进化、人与自然和其它生物相处这个历史过程,石头就是其中的见证者,这种石头就是化石。在守望的日子里,我整理自己收藏的东西,其中就有这种曾经地球的生命体已经成为石头,这种石头就是化石。地球生命的物种越来越少,有的甚至已经消失。比如菊螺,菊螺最早出现在4亿年间的泥盆纪,6千万年前与恐龙一起灭绝,与人类的历史相比,这是一个多么漫长的历史空间。活体菊螺是什么样的,没有史书记载。现在人类在地球上看到的是菊螺化石,因这种化石表面呈现有序的螺纹状,像菊花一样,所以叫它为菊螺。菊螺记录了青藏高原历经大自然沧海桑田的时间痕迹,也是亿万年生命的印记变化为石头的自然见证。菊螺化石的原石发现的历史不是很长,一般的博物馆很少见到,我得到的菊螺化石是在拉萨的八廓街,从藏民那里买的。有的人以为菊螺是鹦鹉螺的化石,其实不然,鹦鹉螺的活体虽然在上世纪已经在地球上逐渐消失,现在的人类还可以把鹦鹉螺和鹦鹉螺化石做比较鉴别。鹦鹉螺化石的单个形状像枭鸟(雕)的头,俗称叫枭头贝,我们形容骁悍雄杰之人为枭雄的枭。鹦鹉螺的化石有的博物馆有少量展示,我得到的一款多颗鹦鹉螺凝聚在一起的化石,是几十年前在上海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的奇石节,展销时向山东女石商买的,当时她告诉我这是螺贝的化石,当地人叫它“小”头贝,不知道这个”枭“字怎么写 。鹦鹉螺是生长在大海里的螺,还有淡水河里的螺,也有化石,这种化石的产地,就是四大著名玉石之一的独山玉产地河南南阳,南阳的镇平出玉历史悠久,南阳的西峡出化石,是改革开放后才发现的。20世纪90年代,西峡因发现数千枚恐龙蛋化石而被称为“恐龙之乡”,这个恐龙之乡只发现恐龙蛋,却没有发现恐龙的化石,而内蒙古的博物院有在内蒙发现的很多恐龙的化石,却没有发现恐龙的蛋,这也是近年未解历史之谜。西峡除了发现大家认为的恐龙蛋化石以外,还有其它的化石,淡水螺的化石也是其中之一,这种淡水螺化石要比现在的淡水螺大,还有其它类型的蛋状化石,大多数比现在禽类的蛋要大几倍,至于这些蛋状化石的名称,都是凭现代人的推测和想象而已,不一定符合地球生物的历史真实。地球上曾经存在的生物动物不计其数,消亡的也不计其数。人类是地球上唯一的智能动物,但与其他动物和生物相比,人类只能算地球生命体中的小弟弟,人类本身原始生活状态也是野生的。套用现在的话,人类和其它生命体,都是地球命运共同体。而在地球上已经消失的生命,已经变成化石的在地球上留下了历史轨迹,这些已经消失的古生命体的化石,都是留给今天人类的纪念品。其实,其它的生命体消失了,每个地球人就是这个绿色星球的守望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但愿人类不要成为其它星球“人”的纪念品。
疫情让喧嚣的魔都平静下来,让躁动的社会平静下来,让焦躁的人也渐渐地平静下来。长假,从来没有这么长;人群,从来没有这么稀;车辆,从来没有这么少。空气开始变得清新,雾霾不见踪影,天空越来越蓝,太阳越来越亮,堵城畅通无阻,人们的心也变得越来越安静淡定。是的,贪婪的心正在被病毒净化,爱吃的嘴也正在被病毒警告,泡在灯红酒绿场所的人已被病毒赶回家,流连忘返在酒桌、牌酒、舞场、歌厅的人也主动回了家。多年不看书的人在家里捧起了书,从不管孩子的家长和孩子有了亲子沟通,一年说不了几句话的夫妻打开了话匣,不知道孝敬老人的子女也开始尽孝道。这就叫“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就是“天道轮回”。人类终于低下了那颗骄傲的头颅开始静静地思考:我们还是地球之王吗?人类终于又一次深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威力。人类在面对死亡的威胁时,才开始认真地反思,才知道缺乏敬畏的社会是会导致更多的伤害,是会面临更多风险的。病毒给人类上了生动且深刻的一课,它让我们懂得了敬畏,它也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岁月静好”,它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人间真爱,它让我们渐渐走上爱的“回归之路”,我们真的应该感恩这个“敌人”,我们需要这样的“敌人”经常给我们“提醒”,给我们“赋能”。病毒不会那么快地离去,它需要看到人类好习惯的“养成”。病毒也不会一直肆虐下去,因为人类的爱会凝聚更大的力量让病毒远离,时间会告诉我们一切,时间也将证明什么才是对的。当然,病毒不会那么容易束手就擒,只有人类的诗思才能让它臣服,病毒也不会一直肆虐下去,人类的智慧、人类的爱会凝聚更大的力量,终究使得病毒落荒而逃。守望过后,我们会表彰在这场战“疫”中做出贡献的人,但是,我们不是以最小的代价,最终化出了心痛的代价。美国散文作家、思想家、诗人爱默生有句名言“灾难是真理的第一程”,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灾难需要造就出更多的科学家和思想家。可谓“悟道方知天命,修行必取真经。”
守望,是一种守卫与渴望,上海人民难忘2022年初春的“蛤蜊炖蛋”(隔离.等待),在守望中诗思: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诗思,让人宁静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