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石头留传说

2022-04-10 12:06:16
标签: 东方翠 完璧归赵

说说独山玉

天玉居士 原创

 独山玉是中国软玉中独具特色的佼佼者,与和田玉、岫玉、蓝田玉一直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玉,产于河南南阳,因地名称南阳玉,因山名称独山玉,又因质地坚硬、色彩斑斓被誉为东方翠、中国翠。独山玉美丽的传说,最为著名的就是“和氏璧”。如果献宝确有其事,卞和奉献的最有可能就是一块十分漂亮的纯天然独山籽玉。卞和生长于春秋时期,有关记载最早见于《孟子》,最详细的是《韩非子》。据镇平县曲剧团排演的《和氏璧》剧情,楚国时镇平确有卞和这个人物。现在安徽蚌埠怀远县的荆山还有卞和洞,相关的故事在民间至今流传。

和氏璧加工成玉玺应是后来的事,据文献记载,和氏璧“正视为白,侧视为碧”,卞和贡献的是带璞的独山玉。至于和氏璧到底有多大?是什么形状?没有记载,古代平园形中间有孔的玉器称为璧,依我推测,既然卞和能手捧着献给秦始皇,体积不会太大,玉石也尚未加工成品。据《解放日报》报载和中央电视4台《走遍中国》介绍,从历史渊源和现今留存的各方面情况推断,“完璧归赵”中的和氏璧,其玉种就是独山玉。

 独山玉较其它玉种的特点有:一是硬度高,通常要达到67级(普通玻璃的硬度为5.级左右);二是色彩丰富,一块小小的玉体上往往有多种颜色。玉硬则声音清脆,表面光亮;色俏则便于点缀,层次分明。现在,独山玉产量已很少,据说,独山玉老坑已封矿,玉矿一般掘井几百米也碰不到玉石,在深达一千多米后才会见到玉石,可开采量有限,高档的更难觅。独山玉颜色有黑、黛、褐、青、灰、白、透水白、黄、碧、绿、紫等多种,以带白、黛、褐、青、绿等色彩的居多。按颜色独山玉可划分为五类十多个品种,分别是白、黄、绿、紫和杂色五类;十多个品种是:白独山类可分为白、水白、乌白、芙蓉红,黄独山类可分为黄、土黄、褐黄,绿独山类可分为绿翠、翠、青,紫独山类可分为紫和亮橙,杂色独山类可分为墨、翠白 、菜花、五花、间彩和黑花等。独山玉根据颜色、质地、块度、裂绺和杂质等因素区分质量的档次和级别的高低,一般说,颜色纯、块度大、杂质少、质地细腻、光泽好的为上品。如果加工成品,工艺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玉器的优劣档次。

撇开现代人为炒作的价格因素,可以说,独山玉雕在所有玉雕品中的俏色最丰富、最自然、最漂亮;独山玉料是所有软玉中的材质最坚硬、最璀璨、最实惠。常言道:美石即玉,何为美石?即所谓硬度、密度、油度兼具,赏心悦目,给人美感的天然之物。从物理角度说,独山玉是斜长石风化结果生成的高岭石,为多种矿物组成的。是大自然亿万年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其独一无二的品格,独山玉不愧为独特的美玉瑰宝。

独山玉的开发开采已有七千多年历史,据南阳师范大学博物馆介绍,在南阳市郊的黄山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至今还有先民的玉器遗迹。距独山 20公里的石佛寺镇是是玉石集散、加工地,石佛镇的贺营村,家家都有玉石的作坊,由此可见独山玉的前世今生。既然独山玉很硬,古代没有打磨、切割工具、工匠是如何加工玉器的呢?是用南阳赵河里的石英沙,从古琢玉到解放前一直沿用这种方法,用完全手工的方法。

  或许人们疑问,独山玉市场上现今随处可见,和氏璧也是独山玉?有点不可思议。无论如何,和氏璧归根结底就是块石头,为什么传说中会价值连城,成为春秋各国的争夺之宝呢?我推测,除了当时玉石的稀有,加工需巨大的时间和体力,关键在于和氏璧是作为皇权的象征。古代不是人人都可拥有玉器的,在等级森严的社会,玉器是王公贵族的奢侈品和特权标志,是财富和身份的体现。据复旦大学历史系钱文忠教授研究,春秋战国前华夏的国家既不统一,而且很多,仅中原地区就曾有过2000多个小国。所以我想,各国君主为达到霸权目的,和氏璧从一出现就随之被人为的神化或就是一个布局另有图谋,和氏璧也许演变成了争权夺利的道具。否则,用15座城池换一块玉璧,古今中外无论如何是天方夜谭。和氏璧成为传国玉玺有较多的传说,后来下落不明,更增添了神秘色彩。有人推测,和氏璧在秦始皇下葬时就被同其它宝物一起作为墓葬,甚至有人认为还在墓中,有待被发掘证明。有的说,玉玺传到了汉·刘邦手中。有的说,是公元936年后唐·石敬唐时期战乱中失踪的。有的说,到了清·乾隆时代又被发现过,其实是假的。

曾听说,蓝田玉是因为《红楼梦》中提及才被认可是四大名玉之一。总之,本为独山玉的和氏璧是千古绝唱,是千古之迷。既然独山玉曾与这么多历史故典和历史之迷相伴,想必也可以此提升收藏中的品位和知名度,为之把民俗历史文化发扬光大。

值得一提的是,独山玉产地的河南南阳镇平人,对改革开放后的上海玉器市场发展兴旺做过很多贡献。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本人涉足玉器市场时,上海经营玉器的店家只有城隍庙和友谊商店,以及东台路的商摊、会稽路(那时叫会计路)的小摊贩,可以说是寥寥无几。后来不久,南阳人来了,在我家弄堂对面的南市区旧仓街等处弄堂小街地摊开始繁荣,到九十年代开始蔓延至今,全市的各个角落几乎都有他们的玉摊、玉店。一开始他们住地下室等艰苦的旅舍,到后来租房开店。他们大多有自己产、供、销一条龙的家庭作坊。起初他们的玉品中很多就是当地自产的纯正的独山玉,开始时玉质好做工差,后来是做工好玉质稍次,如有玉质做工都好的,价格就不菲了。在和这些早期玉贩交往交易中,我既学到了知识也交了朋友还多了收藏。曾有人调侃:河南人是中国造假的高手,国际上都有名。但那时他们为人热情质朴,玉器既好又便宜。由此想起一件小事,上世纪八十年代,我花了几十元钱从南阳人手中几十元买了3件岫玉摆件。当时上海人每月固定收入不多,大多数人对玉器的价格也不清楚,往往就市论价,一直搞不明白买回家的东西的应该是多少价格。一次逛街走到淮海中路“淮国旧”对面的商店,看到一件玉器摆件同我不久前买回的一模一样,标价每件700多元,那时这数值近乎天价,正规的商店买东西又没讨价还价。这么贵的一件商品,看了很惊讶,问营业员究竟,营业员就介绍了玉器的珍贵和价值,我听后若有所悟。开始对我的收藏逐渐理解,东西也慢慢的地日积月累。如同其他创业者一样,这些河南人既有生意人的精明,也有农民式的智慧,如今好多已鸟枪换炮,令“阿拉”上海人刮目相待。

上海市收藏协会会长吴少华先生曾在电视节目中说:七十年代末的和田玉籽料到目前价格已涨了4万多倍,那时论斤买,现在论克卖。作为商品,几十年时间升值4万多倍或许是个别现象,或许有点夸张,或许是价值规律使然。但近年玉文化的升温,玉器的普及,玉价的飙升是有目共睹。或许,玉石产品或许是世界上升值最快、最让人扑朔迷离、又最引人入胜的东西之一。

当然,对独山玉的认知,也有不同看法。我这篇文章发表在新浪网后,网友中山大学王春云博士就给我留言:注意到博友此文为2009年所写。本乡本土的,对于独山玉护犊之心可以理解。但这不能算是学术。其实,本人不是河南人,是310101开头的上海人,文章既不是学术,也不是广告,纯粹是业余爱好。抛砖引玉,与玉友们切磋。

 

文中玉雕均为本人藏品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前一篇: 天馨家园 后一篇:驴背诗思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