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交叉的编剧
(2015-04-29 18:25:32)
标签:
娱乐 |
有一天下午,我在办公室,一位文质彬彬的女子前来,她递给我两页纸,上面是她要反应的情况。大致说来,这位女子是一个编剧,准备将自己的小说改编成影视剧。这个想法被百度公司的李彦宏知道了,李彦宏对小说很感兴趣,意欲投资,但不料想,创新工场的李开复也知道了这部伟大的小说,李彦宏和李开复就采用人工智能的手段争相控制女编剧。如何控制呢?就是在微博上转发或关注。你以为转发和关注那么简单吗?那都是人工智能的手段。有什么证据呢?现在还不能披露,但如果新闻媒体介入报道,女编剧愿意提供更多的证据。我认真看那两页纸,如同阅读一个剧本大纲,而后非常遗憾地说,我们对这个事情实在没有研究,不敢贸然报道。我们杂志都快发不出工资来了,也不可能投钱拍电影电视。女编剧听了,将那两页纸一把夺回,起身离开。
如果你在一家新闻机构工作,总会遇到几个人,宣称自己的脑波被人造卫星控制了,或者说他破解了哥德巴赫猜想,或者说他被情报部门迫害了。据记载,最先把新兴科技与精神疾病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是维克托·托斯克(Victor
Tausk),1919年他发表一篇论文,记述了“摄魂机器”病例,患者认为他们的心灵和身体被先进的技术装置所控制,比如当时还算高科技的电池和无线电线圈,他们脑中会产生一些声音,由颇为先进的电话或留声机所传递。托斯克研究最为细致的一个病人,名叫纳塔利亚,她认定,在柏林有一伙医生,用一台电气设备控制着她的思想,那台设备和她身体差不多大,腹部有个盖子,里面的元器件与她的内脏相对应。
岁月荏苒,科技进步,控制他人的技术手段也在不断进步,各种精神分裂的病患也具有“时代气息”。2012年5月,《认知精神病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叫《真人秀错觉》,作者是古尔德兄弟两个。论文中记述了这样几个病例,其一,某老兄认定自己活在一个真人秀中,他跑去纽约要见导演,要看看双子大厦是不是真的被撞毁了。其二,某一位记者,患有躁狂症,入院治疗,他坚信,围绕他进行的诊治过程都是虚假的,他要揭露真相,一旦揭露成功,他的新闻报道就会获得普利策奖。其三,是一位电视台工作人员,拍摄着一档真人秀节目,但他认定,同事们都在秘密拍摄他,有朝一日,他会成为真人秀的主角。这篇论文说,真人秀错觉跟我们这个时代无孔不入的媒体有关,我们就生活在传播之中,这些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只是冰山一角——媒体技术扭曲了我们的现实感,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界线,鼓励我们将自己视为宇宙的中心。
我当然假装自己是清醒的,当别人是“有病”。但如果有一天,有一对兄弟跑到你办公室跟你说,周围的世界都是计算机程序编出来的,一切都被母体控制了,而你被选中要做救世主。如果有一天,有一位老兄来到你的办公室,坐在那个破沙发上告诉你,真实就是梦境,记忆可以植入和构建,我们活在一层套一层的梦境中难以醒来。如果有一天,有一位女士来找你,说她遇见了真爱,可有一个叫“命运调整局”的组织不让他们恋爱。好莱坞的确选择了不少精神分裂症患者来写剧本,我们看到了《黑客帝国》的故事,看到《盗梦空间》的故事,还有《命运规划》的故事。好莱坞喜欢精神病人编造的故事,而精神病人也适合编剧这个职业。我们呢虽不喜欢李彦宏和李开复的故事,却喜欢黑客帝国和盗梦空间,总讨论最后那个陀螺是转着还是停下来。
我们的大脑被人工智能控制,互联网上有更隐秘的权力存在。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是惨痛的疾病,但对一个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来说,适度的精神分裂能产生好故事。比如英国作家伊夫林·沃(Evelyn
Waugh)就曾经遭受精神疾病的煎熬,有一段时间,他深受一种来路不明的声音的困扰,那个声音一直传播着关于他的各种谣言,作家认定,这些声音来自他参加过的一次BBC的访谈节目,那个节目制片人利用射电技术传播有关他的谣言。作家根据这段经历,写出了一篇喜剧色彩浓厚的小说《吉尔伯特·平福尔德的折磨》。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也曾经历过精神病发作,他认定自己患有妄想症,他把精神分裂的角色写进自己的小说。我们可以看到根据其小说改编的电影《银翼杀手》、《全面回忆》和《少数派报告》,寻找其中的精神分裂韵味。
有一天,一位老兄到你的办公室找你,说所有人都被控制,我们拥有了先知,所有犯罪企图都会预料到.
他被先知认定为罪犯,他要证明自己的清白,你不要把他当成病人。实际上,他是个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