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沃爱帮】孩子感冒发烧,如何远离误区,父母必知!

(2014-10-08 06:32:43)
标签:

育儿

感冒发烧

远离误区

父母必知

保健建议

分类: 沃爱帮热线

每当季节交替,由于天气变化、细菌的增多等因素使得很多小孩子都开始出现发烧、咳嗽、流鼻涕等感冒症状。此时,父母们往往会产生很多顾虑,吃药怕影响孩子儿的健康,不吃药又担心烧坏小脑袋;很多家长为此都不知所措,本期为大家解读:

一、对发烧原因认识

发烧是身体有潜在感染或发炎(如:呼吸道感染、脑膜炎、泌尿道感染等)而引起的一种临床症状,原因可轻可重,如果没有伴随其他症状,就可能只是体温控制中枢失去平衡。但重者也可能危及生命。尤其有发烧以外症状出现,就可能是疾病的前因,不可忽视。因此应适时找出发烧的原因,对症下药才能退烧。


二、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发烧

1摸:平时经常摸摸孩子的小手和颈部后面,既可知道孩子体温是否正常,更重要的可以了解孩子的衣着是否合适,穿得过多或过少都不利孩子的健康和舒适。了解了孩子的正常体温,一旦孩子有发烧,你就马上能“摸出”。用手大致感觉出了孩子的体温异常,可用你的额角接触孩子的额角,如果明显感觉孩子的额头比你的热,那么孩子多半是发烧了。

2看:如果孩子脸部潮红、嘴唇干热、哭闹不安,或者没有食欲时,孩子很可能是发热了。发热时身体的水分消耗较大,如果孩子的小便比平时的尿量少,且小便发黄、颜色较深,孩子也可能体温增高了。

3测: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是最确切的。通常用肛表测量小孩子的直肠温度较确切(正常体温为37℃~38℃),也可测量孩子的腋下或颈部(正常体温为36℃-37℃),测出的直肠温度需减去0.5℃,腋下和颈部温度应加0.5℃,得出的度数便是孩子的现时体温数,如此可知孩子的准确体温和是否发烧。学龄前孩子最好不要用口腔表测量体温,以免发生意外。

TIPS:发现孩子发热时,不要手足无措,应先弄清孩子是病理性发热还是生理性发热,再做出正确的处理, 如果孩子的体温暂时波动,幅度不大,全身情况良好,特别是精神状态好,没有异常,可能只是生理现象,并非有病,密切注意观察即可。


三、孩子发烧应急3要素

第一,少穿衣服,给孩子散热 传统的观念就是孩子一发烧,就要用衣服和被子把小孩裹得严严实实的,把汗“逼”出来,其实这是不对的。小孩在发烧时,会出现发抖的症状,父母会以为孩子发冷,其实这是因为他们体温上升导致的痉挛。
第二,帮孩子物理降温,有以下常用方法:
1.头部冷湿敷:用20℃-30℃冷水浸湿软毛巾后稍挤压使不滴水,折好置于前额,每3-5分钟更换一次。
2.头部冰枕:将小冰块及少量水装入冰袋至半满,排出袋内空气,压紧袋口,无漏水后放置于枕部。
3.温水擦拭或温水浴:用温湿毛巾擦拭孩子的头、腋下、四肢或洗个温水澡,多擦洗皮肤,促进散热。
4.酒精擦浴:适用于高热降温。准备20%-35%的酒精200-300毫升,擦浴四肢和背部。
第三,补充充足的水分,不要随便吃药。高热时呼吸增快,出汗使机体丧失大量水分,所以父母在孩子发烧时应给他充足的水分,增加尿量,可促进体内毒素排出。


四、改变对发烧的认识误区

误区1:发烧对身体有害。

事实:发烧会启动身体的免疫系统,是身体保护机制之一。普通发烧(37.8—40℃)可以帮助生病儿童抵抗体内感染,通常是对身体有好处的。


误区2:发烧会烧坏大脑(发烧超过40℃是危险的)。

事实:发烧合并感染不会对大脑造成损伤。体温高于42℃时,发热才会对大脑造成伤害。并且只有当身体处在极端的环境温度下时,体温才会高到这种程度。(比如在热天把孩子关在封闭的车里)


误区3:如果不及时退烧,体温会一直升高。

  事实:这是错误的。大脑内有恒温调节器,所以由感染引起的发热,体温常会在39.5—40℃达到最高点,而很少会超过40.6—41.1℃。即便是后者,身体也并不会因此而受到损害。


误区4:体温降下来后,就不会再反弹。

  事实:大部分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通常会持续2—3天。因此,当药力逐渐减弱,体温就会回到原来的水平并需要再次治疗。只有彻底制服了病毒时,发热才会消失。

误区5:治疗发烧必须吃药。

  事实:只有发烧在引起不适时才需要治疗。通常孩子的体温未达到38.5℃时,是不用进行处理的,多喝水、适量补充点维生素C就可以。但如果孩子精神不佳、哭闹、脸色苍白发灰,就需要治疗。

结论:父母在孩子发烧时,千万不要过份紧张耽心,除了就医外,尽量维持幼儿的舒适,只要平时具备基本的发烧处理知识,一定可以帮助儿童回复健康的身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