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展示的《家破人亡》是一座起到重要标志作用的雕塑,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馆前除了这座体量很大的雕塑之外,还有一组群雕,叫做《逃难》,沿着主体建筑外墙呈直线排列,游客要想排队进入大门,必须要从这些雕塑前一一经过。这组雕塑共有数十座,各自体量较小,更为详尽的体现了南京百姓的各个群体,在那恐怖的六个月中所遭受的灾难。
逃啊!恶魔来了!

背着死去的亲人!

拖着被糟蹋的妻子,一个知识分子正在逃难。

失去了双亲的孤儿们。

老人家,相扶相持一辈子,共同逃难。

我要生存!

老爷爷痛苦地唤着死去的孙子。

母亲已经被捅死,孩子还在乞求奶水。

被侮辱的女人。

老人家。

群雕连成一线,排列在建筑外墙(网上图片)。

扩展信息:
无就是有,少就是多!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雕塑有很多,有一个令很多人不解的现象:雕塑虽然很多,但基本都是受苦受难的中国百姓,自始至终却没有出现过一个日本兵的形象,顶多用一些挺立在百姓身后的刺刀等凶器来代替!
其实,这是设计师们独具匠心——根本不必要赤裸裸地设计一些日本兵的形象,过于直接的表达反而达不到最好的效果。点到为止,通过刺刀等代替物,以及中国人民逃难时恐怖无助的神情姿态,我们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去想象一下当时追在中国百姓身后的日本兵是一个什么形象!而且,来参观大屠杀纪念馆的,难保不会有日本游客,大屠杀纪念馆在每一处文字说明下,都有日本文字的翻译,很明显是专门留给日本游客的,赤裸裸地塑造一些日本兵凶神恶煞的形象,让这些日本游客看到,也不利于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
在艺术创作的时候,很多情况下——“无”往往就是“有”!法国的艺术家兼设计师Ante
Vojnovic曾经说过一番话:很多人问我,你的新居里为什么不摆放家具?空间很大啊!我回答:没有空间摆放家具了,因为我的房间已经被“空”给占满了,“空”对我来说,和实实在在的东西是一样的!
本文出处:新浪博客“小数码植物摄影”之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9be3eb0100g93l.html
新浪博客“小数码植物摄影”首页:http://blog.sina.com.cn/u/1654383595
景观设计师,包括其他各个设计行当的从业者,比如动漫设计师、服装设计师、家居设计师、室内设计师、产品设计师、包装设计师、广告设计师等等,在勾画设计草图的时候,往往会用马克笔进行简单的色彩渲染,有个基本的绘图技法也是类似的:色彩渲染的时候,无就是有,少就是多!
不仅仅是马克笔画图,各种绘图方式,包括中国传统国画的常用技法——“留白”,也是一样的道理。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啦!
附:Ante
Vojnovic的作品:“跳舞的椅子”http://thinksillybehappy.spaces.live.com/Blog/cns!E4029127EF4C33CB!7588.entry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