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1)——主题雕塑

(2009-12-15 12:18:43)
标签:

南京大屠杀

纪念馆

景观设计

家破人亡

逃难

南京大学

吴为山

分类: 行万里路

    前天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国家一直在讨论,希望能够选择一个国耻日,基本定在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和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中三选一。虽然最后一个没有前两者,在历史上、对全国格局的影响力上,具有如此大的影响,但毫无疑问,是中国人民最惨痛的日子。

    去年小数码去了一次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参观后心情非常沉重——不仅仅是因为各种图片、影像资料记载了日本军如何如何屠杀中国百姓,纪念馆和场地本身高超的设计也对气氛上起到了绝佳的烘托,为游客的心情定下了基调。景观设计的是否成功,首先在于是否符合主题和立意。按照照片的分类,小数码会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景观进行简单的分析,顺便也带大家参观了纪念馆。

    需要说明的是,小数码对于景观方面的分析,往往是山寨版的,玩一玩的心态,俺并非纯粹景观设计学生,所懂有限。这里毕竟是博客,而不是教科书,面向所有老百姓的,较少出现什么专业术语,较少从专业角度分析,类似“游记”。呵呵,您尽管可以拿来作为参考,有可以借鉴之处,俺会很高兴的,就是别太当真就行了。

    本文出处:新浪博客“小数码植物摄影”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9be3eb0100g8th.html
    新浪博客“小数码植物摄影”首页:http://blog.sina.com.cn/u/1654383595

    第一部分,从门口的雕塑开始。咱学习景观,是以植物景观配置设计为主,对雕塑是一知半解,简单的说说好了,不然会贻笑大方。

    大屠杀纪念馆的门前,有两组雕塑,一组是单独的雕塑,还有一组是连续性质的组雕。今天首先展示单独的主雕——《家破人亡》。

    极为高大的一组雕塑,先不说它要反应一个什么现象,看看它的庞大体量以及极具特色的外形,极具震撼力!这组雕塑其实是大屠杀纪念馆的一个辨识标志,位于一个十字路口不远的地方。小数码一开始也不知道纪念馆在哪里,对着地图找了很久,一眼看到这个雕塑的时候,立刻就明白了。其实在很多景观设计中,体量很大的植物往往种在主入口附近,也是起到辨识的作用。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1)——主题雕塑

    雕塑的身后是主馆,设计者说这象征着一把插在地上的折断的军刀,小数码倒觉得像是一个半埋在地里的坟墓,对于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1)——主题雕塑
    这个起到辨识、标志作用的雕塑,是由著名雕塑家、南京大学吴为山教授设计的,高10多米,叫做《家破人亡》,描述的是一位遭受了侮辱的母亲,抱着被杀害的孩子。瘦长、枯槁的身体,仰天哭诉的姿态,散乱的头发,以及这种苍凉的金属光泽,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咱在第一眼看到这个雕塑的时候,都感到毛骨悚然!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1)——主题雕塑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1)——主题雕塑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1)——主题雕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