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顺利完成了高中教育的人都曾经有过痛苦的高考、填报志愿的经历。被录取了当然皆大欢喜,哪怕考上的大学不是你心仪的那所。如果不幸没有考上大学,我们又会怎么做?有的人会黯然的选择放弃,打包行李外出打工,从此正式踏入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有的人就咬牙跺脚决定再来一次,咬牙坚持补习一年,期望第二年能顺利考取大学。那么,会不会有人独辟蹊径,想要自己创造一所大学来录取自己,给父母一份比较满意的答案呢?这种看似天方夜谭的决定可不是我在开玩笑,而是2006年环球影业出品的一部青春喜剧电影讲述的有关大学的最疯狂的梦想。
被朋友戏称为B的男主角连续申请八所大学都被拒绝,即将结束的高中生涯给B带来的是不是美好的大学生活而是对于未来的无限焦虑。为了不让父母失望,B联合了几个同样没有考上大学的同学胆大包天地自己创造了一所大学——改造了一座废弃的精神病院,建设了一个功能全面的大学网站,PS了一份完美的常春藤大学录取通知书。就这样,B和他的朋友们顺利把自己送进了大学,给了父母一份满意的录取通知。成功忽悠走了满意的父母后,B却面临了一个巨大难题:因为大学网站建设太完整,居然有三百多人顺利通过了该虚拟大学的申请,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录取通知书,甚至还缴纳了一年的学费。面对三百多人渴望进入大学渴望继续学习的眼神,B已经不能回头了。他必须硬着头皮把这个大学经营下去,弄的看起来和真的一样,不让那些进入大学的人失望。大家在这所随心所欲的大学都很开心,可隔壁正规大学为了扩大规模发现了它的漏洞,B被告上法庭。开庭之日,B凭借对美国现实教育的质疑和对于人生成长的动情演说,顺利取得了大学资格,让这个几个年轻人胡乱拼凑的虚拟大学成了一个真真正正的大学。所有人都在大学里学习自己真正想学的知识,B还得到了梦中女神的青睐,是一个真正皆大欢喜的happy ending。
大胆的设想,年轻的冲劲,漏洞百出的计划,赶鸭子上架的奋斗造就了这部成功的青春喜剧。尽管《录取通知书》的评分并不太高,可不能动摇我对他的喜欢。回顾我繁忙庸碌的高中时代、战战兢兢的考场奋笔、填报志愿时的犹豫不决以及等待录取通知时的夜不能寐,电影中那些渴望上大学的人就很能引起我的共鸣,因为我也曾有过这样的感觉。我相信很多经历过高考的人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都或多或少会有感慨的。B无疑是个幸运的男主角,他的异想天开有一堆狐朋狗友帮他完成。意外获得三百多个学员后,他能找到曾经在正规大学工作过的教师前来掌舵。低能儿、ADHD、退役老兵、夜场女郎……任何身份的人都能进入大学,圆自己一个梦想。没有成熟完整的教学课表?没关系,每个人在墙板上写下自己想要学习的科目,然后大家自己教授自己。学生同时也就是学校的老师,学习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永远不会有为了考试、论文而怨恨的时候。这个虚拟出来的大学几乎是我人生中对于大学最好的设想了,尽管它可能永远不会出现。也正是这种太过随心所欲没有计划没有修正的教学方式让很多人质疑,因为这种的教学很可能一点进步意义都没有,是得过且过的另类解释。可我们学习就真的只是为了得到好工作多挣钱吗?如果教育最后只剩下功利意义,我们还需要这么努力干嘛?还不如完成小学教育以后就直接实施分流,你去当工人、你去做农民、你去当医生、你来搞IT、你适合当官、你适合经商……完全没有必要聚集上万的人在一个校园,学习数不清的专业,因为这多此一举的做法最终也不过是延长了社会分工的年限罢了。
尽管很有故意煽情的嫌疑,可电影还是有些片段让我感动。夜场女郎拿出一大堆零钱拼凑出来的上万学费时,她语无伦次地说着“我是一个大学女孩了”。从小被干预被控制的罗里终于找到了理想的生活,什么也不用做。热爱厨艺却手艺极差的格伦终于找到了可以随意尝试的地方。以及听证最后,法官大人说出了自己最大的梦想,其实是吹长号。这种乌托邦式的有关大学最好的设想虽然不现实,却也安慰了在现实中痛苦纠结的我。毕竟我们不仅生活在平淡的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有精神世界的梦想和担忧。而电影就是抒发精神郁结和梦想的途径。电影可以反映残酷的现实,也可以畅想美好的梦想。所以,尽管这部电影优缺点都太过中规中矩,可因为它为我提供了有关大学教育最美妙的设想,我还是愿意推荐它的。
如果真的没有考上大学,胆大的年轻人不妨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的大学,哪怕仅仅是这个设想都会让人会心微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