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四川卫视的新闻上看到有关过年期间使用短信拜年这种方式的讨论。一大半的人居然是觉得不太好的,理由是几乎所有短信都是上网下载然后群发的,没有那种自己精心编辑在专门给自己的特有感受。有的人甚至把别人给的短信直接群发出去,连拜年人的名字都还是别人的。我想如果收到这样四不像的短信,估计没有人会觉得是被人真心的祝福了的。幸好我的运气不错,新年没有收到重样的短信,还几乎都是发信人的个人署名。不过我倒是很懒,人家发短信过来,我就编辑些简单的祝福返回去。而我几乎不会主动给别人发过年过节的祝福短信。
似乎在我这年纪,已经很少和别人用短信的方式聊天了。一来手机打字本来就慢,二来也觉得没有这个必要。如果有重要的事情,电话比短信说得更清楚也更及时。如果真的要聊天了,就会选择即时通讯软件在电脑上说说笑笑。因为我很多业余时间都泡在网上,打字、发图什么的都很方便。而且遇到好玩的事情,一个网址发过去,大家都可以分享快乐。如果不开心了,朋友也会找些好玩的网站让我消遣。所以,感觉我对网络有更多的依赖。手机反而退化成了一个通讯工具,没有网络时的备用品。
倒是各种聚会上时,手机成了不可或缺的一个东西了。似乎不管什么聚会,除了必要的应酬之外,我们都习惯了人手一个手机,上网、看书、听歌……聚会的目的反而不清楚了。同学会什么的,不就是为了联络感情,互相了解吗?我们常做的反而是围着一张桌子,断断续续的自说自话一样的聊天,手上的手机却不会放下。哪怕只是无聊的浏览网页,也不会觉得比这样的聚会更让人无聊。不得不说,手机成了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东西。爱的是它便于我们与人联系,恨的是它的便捷反而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正如逢年过节的短信祝福,反而没有挨家挨户登门拜访让人更显的亲近快乐。在我生活的小镇里,人们更多的还是选择走亲戚。带上准备的礼品——烟、酒、糖果、水果、坚果、玩具……带上自家的孩子,就去亲戚朋友家串门、拜年。大家坐在客厅里聊天,家庭主妇会端上瓜子、糖果和各种零食,分发给每一个客人。男人们互相敬上一根烟,吞云吐雾的开始了各自的“摆龙门阵”。不多时,阵阵饭菜的香味传来。摆上满满一桌的大鱼大肉,来上一瓶酒和饮料。男人们大口喝酒,孩子和女人就和甜蜜的饮料,一边谈笑一边吃菜。一顿饭下来,宾主尽欢。这样的拜年,更有年味,也更有人情味。不是一条简单的短信可以获得的。
但是,如果是远在外地无法回来的游子,哪怕是短短的一句“新年快乐”也会让家乡的亲人温暖幸福。所以,短信拜年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对亲人朋友,尽量上门拜访。不然,就送上自己精心编辑的短信,传达自己的想念和祝福。我想,这也算是不错的拜年方式了吧。
对于没有收到我的短信的朋友同学们,我要说声对不起了。我更习惯的是传统的拜年方式,也不习惯只用冷冰冰的文字传达祝福。不过还好,开学的时候偶还是会带来我们眉山的特产——红薯和红糖制作的苕丝糖,以及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做成的甜腻的龙眼酥。呵呵O(∩_∩)O~祝大家新年快乐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