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北岸行(4--下)
24.苏州河上第二十四桥--凯旋路桥
借助高德地图,我离开华东政法大学大门,只能从光复西路倒退回去,走白玉路到顺义路口左拐。

沿顺义路一直往西走,不知不觉进入一小区。
出了小区,从地图看到我来到苏州河顶端,清水湾大厦这里,方位絕对正确了。
在这里,向人打听后才知从黄色塑料挡板进去又会到苏州河沿岸了。
真是高兴!一扫刚才心中的委曲。
进去后,没想到这里别有一番洞天。
也许此地将建设游船码头。
又开始从这里沿岸边行走了!步道用桔黄色。
苏州河在此转了一大弯,东西方向流淌了。
从上面数张照片来看,这段绿化非常美丽,设施完全。
我可以告诉你说,从上海大厦到这里,苏州河北岸要数这里最好。跟我有类似感受的也有一个我碰到的老年游客。
岸边的小区叫“大华清水湾花园”和“华府樟园”。
网上资料查到:
最早为通行沪杭铁路而建造跨苏州河的桥,叫“铁路桥”。1997年铁路被废弃,桥开始改建,为通行地铁3号线,4号线。同时2000年在东侧旁边新建并列的桥体,定名为“凯旋路桥”。
登上桥梁,只有东边有人行道,而且河上部的人行道较宽。
西侧是通地铁的桥,互相不通。
桥两端的人行道很窄,两人走也挤。
往南走就是中山公园龙之梦和地铁中山公园站!
桥南面的台阶,漆得很漂亮。
桥上望东看。

上面编辑于2021.7.19
晚19:05
25.苏州河上第二十五桥--中山西路桥
离开凯旋路桥,一看就看到了中山西路桥。两桥相距很近。

在短短的两桥间,沿岸在改建。
在短短的两桥间,沿岸在改建。

中山西路跨苏州河处有中山西路3号桥东桥、内环高架路架和中山西路3号桥西桥,是三座桥。

民国时期中山西路从南到北建了3座桥。1号桥2号桥,早不存在了。现在我们都习惯统称此处叫中山西路桥。
93年到94年10月,上海完成内环高架一期工程,在建造跨苏州河高架桥,同时对中山西路东、西两桥及过河管架也进行了彻底重建。

桥下清楚看到互不相连的三座桥:左边是东桥,右边是西桥,中间是内环高加桥。

此桥南接中山西路,北连中山北路,一跨过河,内圈(东桥)宽18.5米,外圈(西桥)宽15.75米。苏州河高架桥在内圈和外圈的中间,高于左右两桥。
顺着东桥北岸的钢制台阶,走上中山路桥。

桥上望东看,凯旋路桥就在眼前。
东桥东侧是过河管线。

东桥桥面。

西桥南端引桥下,看高架桥。

这里有历史介绍:上棉五厂。

东桥引桥往南走,审计署特派员办事处就在这里。

在西桥下看中山西路桥。
中山西路桥,西桥怎么不见供路人上下的路梯?
这是东桥南岸上桥的路梯。
中山西路桥,我的印象:纯粹为解决交通,缺少艺术感!
** 上述内容初稿编辑于21.07.20 中午12:30
26.苏州河上第二十六桥--强家角桥
继续往上游方向前进。岸边都被挡板围起来,什么也看不见。
这是施工的铭牌。

走了半小时,才见眼前这座桥梁。
气温在上升,达到32度,喝了三瓶水了。

强家角桥正在改造。

强家角桥两岸东边台阶坡度小且长,便利推自行车上下方便。
强家角桥西面的风景
强家角桥东面的风景
强家角曾上苏州河上最后一个渡口。
1827年南岸强家角村富裕人士捐资建造了强家角渡口。
1937年上海沦陷,渡口停运。抗战胜利后,摆渡船改为燃煤小火轮。
1977年码头东侧建成一座人行桥,桥长51米,宽5.5米拱形钢梁与乌镇路桥相似。同年12月16日苏州河上最后一个渡口停运了。
强家角桥南面的历史
强家角桥北岸的大理石塑像(局部)。
强家角桥北岸的大理石塑像(局部)。
强家角桥北岸的大理石塑像(局部)。

强家角桥北岸的大理石塑像(局部)。

很遗憾,寻遍全桥不见桥铭牌,问了他人才知桥的名字。
告别强家角桥,继续沿光复西路前进,到枣阳路口,便是大渡河路了。
岸边还是被围挡着,气温高得让人受不了。虽然已到下一座桥--古北路桥,
况且今天也走了不少路了,
也十分疲倦,决定下一次再走一走。
进长风公园地铁站,回家去。
下一次还是要到这地铁站,继续自己的既定的目标。
**
注:2021.7.17 最高气温33.0度,最低气温
27.7度。行走时75.13岁。
全文编辑完于2021年7月20日下午16:55,
今日多云,15:00徐家汇气温33.5度
**
**
完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