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胡同里经常可以看到磨剪子抢菜刀的、扒盆箍撸锅的、挑着担子理发的。那些走街串巷的手艺人,在我们身边正渐渐地离我们而去,这些手工逐步退出生活的视线,那些温馨的吆喝也在记忆中淡去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富裕,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也在悄悄的发生变化。以前用坏的物件,都是修修再用,所喂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现在人们生活提高了,打坏了就扔了,再买一个就行了,他们不会想到打破的瓷碗还能修,还能锔好。现在人慢慢对修修补补的习俗也就淡薄了!
记得五十年代经常有走街串巷的小手艺人锔盆、锔碗的,焊洋铁壶的、补缀雨伞的、修鞋的等等。这是我最喜欢看的,每每蹲半天看得入神,看着他们用黝黑、粗糙而又灵巧的手,把一件件报废的东西又重新修好,心中十分佩服。
补锅匠们挑着铁挑子,一头挑修补机,一头挑个装着各种器材的木箱,一手拿着用几块铁片串起的自制铁铃,一边走,一边摇着,铁片互相敲击着,发出“叮叮咚咚”清脆而有节奏的金属声,还一边不停的吆喝着。这是焊洋铁壶的称作黑白铁匠,京城里最常见的走街串巷的匠人之一。每每沿街吆喝焊洋铁壶来,修理钢种锅。都会吸引很多人,我们这些孩子就围着看。
那时侯许多人生活水平低,一个工人挣几十块钱还要养活一家五六口人。而一个碗几毛钱,焊洋铁壶的其实就是白铁匠一个缸盆要一两块钱。所以碗、盆摔破了。只要么是破坏,一般都要留起来,等锔盆、锔碗的来了再修补。
如果漏得特别严重,他们就会裁去一节,再换个底。把无法进行的盆底整剪下来,再分别将底圈和与盆底大小的整铁打薄了,然后将两个咬上焊接。过去的盆越补越浅。我一直很钦佩靠手艺吃饭的人。他们干活时的自信与熟练,让人感觉到他们生活中的从容乐观!那样子至今不忘!
随着现代化的脚步加快,生活中很多非常好的老手艺,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学手艺的人越来越少,大量的传统手艺从我们身边悄然逝去。胡同里很难听到吆喝声了,如今想要拿一些锅等物品去修补,都很难找到地方。
老手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那些修补匠独有的吆喝存在儿时的记忆当中,成为了一种美好的回忆。
锔碗匠的行业也走进了历史。可是锔碗匠在历史上留下的印迹,却是我们民族的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和精湛的手艺,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
http://s12/middle/629a7b9at99784dc92b9b&690
http://s16/middle/629a7b9at997692ac258f&690
http://s14/middle/629a7b9at99783d39b05d&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