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河北地区土碗
标签:
自制碗磁州窑 |
分类: 古代陶瓷 |
大家都知道“底线思维”这个词汇,但是执行时未必能到位。我找到了6只民国时期的劣碗。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小容量的碗,也是第一次见到质量这么差的碗。它们可能是最差的,但是它们却能让人捧着碗吃饭。
这些碗的直径只比香烟盒大一点,碗壁也很浅。
前5只碗是不会做碗的人做的。老百姓就地取土、和泥、手捏成型、上白色化妆土,烧制,缺乏淘洗、练泥和上釉的过程。因为没有淘洗,胎质的颜色不一样。因为没有练泥,烧制时瓷土中的气泡膨胀,导致碗面鼓出一个一个圆包。因为没有上釉,烧成的化妆土呈色不一。
这批碗来自河北衡水市,到手时呈现出土状。用牙刷刷不干净,但是泡上清水一周,外土就清理干净了。我们认为它们是抗日战争时期最穷的人用过的碗。
这些碗在别人眼里是“破烂”,在我眼里是“极品”。它们表现了当时主人的倔强精神,保持底线思维,节衣缩食,力争生存下去。
日本的审美观中,有一种叫做“侘寂wabisabi”的审美情趣。其代表作也是手工捏制的上釉陶碗,看上去极丑。有些作者却是世界著名的陶艺大师。很多外国人看不懂这些极丑的手捏上釉陶碗。日本陶艺大师的作品毕竟是为创作而创作,人为痕迹太重,它们不及这5只碗看上去自然。艺术创作最重要的是“师法自然
源自本心”。
另外一只是磁州窑场生产的标准碗。碗底涩圈是为了叠烧,这样窑炉可以装烧更多碗,节约烧制成本。
先上化妆土、再罩一层透明釉、青花蓝线中可见颗粒,这不是现代工艺。
碗的容量与前5只自制碗大小差不多。说明当时粮食严重短缺。
“师法自然、源自本心”的作品应该是这5只碗。只有这种饭量的需求,只有这一点点制造条件,但是却能创作出人人都必须捧着的碗。它们告诉后人“底线思维”是什么。
前一篇:元代黑胎龙泉圆盏
后一篇:南宋早期黑胎龙泉盏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