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被天目大致出现于日本镰仓时代,此时正是日本茶道的转型期。这一时期日本茶道界出现了否定豪华灿烂的奢靡之风的审美趋向,出现了追求自然、冷寂、古朴、野趣的独特审美思潮。日本镰仓时代茶人绍鸥的小诗:"望不见春花,望不见红叶。海滨小茅屋,笼罩在秋幕"代表了这一时期的审美意趣(参见参考文献一)。
在日本馆藏国宝级别的茶盏中,一类是以建盏茶盏为代表(黑釉、酱釉),一类是以白天目茶盏为代表(白釉、土黄釉)。相比之下,白釉、土黄釉茶盏更表现出“自然、冷寂、古朴、野趣”(参见参考文献二)。在众多茶洋窑茶盏中,我们选择了“白天目”风格的茶盏。到网上搜一下就知道,“白天目”风格的茶盏存世量极少。
茶洋窑茶盏的特征之一是修足方式:(1)浅挖足;(2)平肩;(3)露胎。(参见参考资料三,图5和图6)。
在茶洋窑茶盏中,很少一部分茶盏的接近外底的釉呈现二层釉现象。学术界已经研究清楚,这实际上是施一层釉而发生的漫漾现象。通常情况下,釉厚处色深(黑釉或深酱釉),漫漾以后釉薄处色浅(浅酱釉)(参见参考资料三,图5)。这只“白天目”出现了奇特现象,釉厚处色浅(白色,有黑点),漫漾以后釉薄处色深(浅酱釉)。这只“白天目”使用的釉料应该是黑釉料,可能是炉温作用,结果从“黑釉”窑变成“白釉”。白釉不稀罕,窑变白釉就稀罕了。在我们眼里,它是“富有哲理”的极品,我们由此联想到阴阳八卦。
这只“白天目”出自浙江台州。台州存在宋代古港口,南宋时期是中日船队出入海的中转码头(参见参考文献四)。器口有黑釉窑粘,并且有小磕。茶盏经常包银边,一旦包上银边,这些瑕疵就看不见了。不过,让所有自然形成的瑕疵暴露在外,可能更符合“自然、冷寂、古朴、野趣”的审美意趣。
内壁上有个窑裂。侘寂(Wabi-Sabi)描绘是的残缺之美,残缺包括不完善的、不圆满的、不恒久的等等。在侘寂(Wabi-Sabi)美学中,自然形成的窑裂反而是个欣赏点。
参考文献一:什么是灰被天目?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NTM0MTYwNw==&idx=1&mid=205592194&sn=2bfdd0a73ed644abf03d3969e734569c
参考资料二:日本馆藏国宝级别茶碗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823/09/17132703_403986420.shtml
参考资料三:茶洋窑与建窑黑釉盏的区别
https://www.douban.com/note/601722848/
参考文献四:台州古港口:china老早就从这里走向了世界
http://news.taizhou.com.cn/wenhua/2015-08/17/content_2366064.htm
参考文献五:宋风东渐中的建盏――“天目”的由来及承传
https://tieba.4537656283?red_tag=2791861015
此文摘自《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 第6期 | 周亚东
南通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资料五:白天目
日本战国时期茶坛名人,千利休的老师·
武野绍鸥的秘藏品,"绍鸥名物"之一,价值20贯。日本战国时期,钱1贯=1000文。金1两=银50两=钱4000文,钱20贯=金5两。白天目被认为产自中国天目山,故名(从胎色看,实际上是建盏)。德川美术馆藏。
武野绍鸥为茶坛名人之一,(1502年-1555年)。1555年为明朝嘉靖三十四年。饮茶鼻祖村田珠光曾对武野先生有过很大的影响。武野绍鸥既是千利休的老师,也是日本茶道创始人之一。
为什么说武野绍鸥是活跃在茶世界的一个重要人物呢?重要原因是他还是一个连歌师。他的连歌中凝聚了日本人的审美意识。简单地说,他的连歌中反应了日本最美、最好的情感。而且,他把这种美的意识及思维方式与茶世界的表现方式结合为一。也就是说,他通过书法、茶道具、花、礼等具体的东西来表现那种抽象的、难以表现的东西。为此,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武野绍鸥时代诞生的"茶禅一味"这个单词,是与他的作用分不开的。
参考资料六:常见的茶洋窑茶盏黑釉及漫漾酱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