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造型是最漂亮的紫砂壶造型之一,不过只流行于清中期。后人因其实用功能的设计缺点,不再生产这种造型的紫砂壶。顾景舟主编的《宜兴紫砂珍赏》收录了一件乾隆嘉庆时期的紫砂壶,也是这种造型。
紫砂文献提到的名为友兰的制壶名人至少有三人,其中嘉道年间的友兰叫邵友兰。邵友兰紫砂作品,常钤带边方章“友兰秘制”和楷书“友兰”椭圆小印。
这是邵友兰的作品。
邵友兰作为紫砂名手,其工艺是过关的。此壶灌满水倒置时,手指封住壶嘴,滴水不漏。
手指公开壶嘴,水流如注。
问题出在倒茶时。
水流速度不够,以至于少量水顺着壶嘴下端流淌下来。
壶身出水口截面积必须明显大于壶嘴出水口截面积,壶嘴的出水流速才会明显提高,这时才可避免水流速度不够导致的淌水问题。于是只能从三个方面解决:(1)缩小壶嘴截面积,这时就要牺牲外观的美感;民国期间所谓的“樱桃小嘴”实际上就是在壶嘴上的改进。(2)增加壶身出水口的截面积,这时茶叶很容易从壶嘴流出。晚清民国出口日本的紫砂壶在壶身出水口罩一个半球形多孔滤茶挡,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出水口的截面积同时挡住了茶叶。(3)将往上直翘的直嘴改成往前伸展的弯嘴,这样倾倒时出水口是最低点,就不会沿着壶嘴淌水了。顾景舟就进行了这样的设计改进。
不过,今天的解决方法在当时未必被人想到。于是,这类造型的紫砂壶就被称为“汲直壶”,“汲”的原意是“从井中打水”。汲直壶就是直接从壶嘴吸茶的壶。直接吸茶要防止水量太大而烫伤,所以这类壶的精品,盖子密封性很好,盖上的出气孔很小,也就是说,吸茶时进入壶内的空气速度受阻,吸水量就会减小。
清中期的紫砂壶基本上都是采用打桶身手艺,在壶把处桶身内壁可以摸到一条围桶身的衔接痕。我们反复强调这一点,主要是为了反复提醒自己在买紫砂壶时不要忘记。

参考资料一:名为友兰的紫砂名人
紫砂文献中提到的叫友兰的紫砂名家有三个之多。乾隆年间有一位杨友兰,是宜兴制壶高手,与王南林同时,其作品也曾被皇宫收藏。民国时期由李景康和张虹编著的《阳羡砂壶图考》中又记载了一位王友兰,相传曾被苏州拙政园请去制壶。第三位友兰出现在清嘉道年间,也是宜兴人。文献记载他与邵大享同时代,颇为长寿,一直活到咸丰初年。邵友兰所制茗壶常钤带边方章“友兰秘制”和楷书“友兰”椭圆小印,在故宫博物院中亦藏有他的作品。
参考资料二:高双圈泥绘壶
高197mm,口径94mm。年代:乾隆嘉庆。注意,此壶的泥色与王南林款汉鈡壶的泥色完全一样。
盖印:上福。底印:董府翰林。注意该底款,也是带边方章,这说明乾隆嘉庆时期,这种带边方章比较流行。
参考资料二:顾景舟的汲直壶
顾景舟对传统器型汲直壶有两个方面改造:(1)
壶高缩短了;(2)
直嘴变成了弯嘴。就造型艺术来说,已经变得不够挺拔和简洁。董府翰林款的汲直壶是顾景舟收录到《宜兴紫砂珍赏》中的,就顾景舟的见识、修养和手艺,要制作同样形制的壶,根本不存在任何问题,那么为什么要修改呢?汲直壶存在设计上的缺陷,
壶口太大,壶盖密封性较难保证,直嘴虽然好看但倒茶时淌水。壶高缩短可以减少倒茶时的倾斜度,这样水不至于从壶盖处溢出。改成弯嘴使得壶嘴出水点为最低点,茶水就不会沿着壶嘴流淌。
参考资料三:艺术壶的壶口严缝
艺术壶的壶盖只有挪到某一位置,与壶身和谐统一,高度完美后才能与口更加严合,并倾斜至90度以上也无落帽之忧。有许多古今大师的艺术壶都具有这一特点,粗看都精美一致,非常达标,细究才会发现精美之中还有更加完美的一笔。严格讲,盖口定位合缝比盖口全方位合缝制作难度要大得多,没有深厚功底的艺人是难以办到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