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汉钟紫砂壶底款为王南林,铭者为瞿子冶。底款为杨彭年,铭者为瞿子冶的传世品有较多件,但未见王南林与瞿子冶合作的紫砂壶。参考资料一中详细说明了相关人物的生卒年代,王南林不可能与瞿子冶合作制作紫砂壶。那么,这是一件赝品吗?
文献记载:王南林“造型刻意仿古,以商、周、秦汉青铜器为蓝本,镌刻古雅精美,且件件结构匀称。喜用紫砂团泥制作,成品如古金铁”。这件紫砂壶颜色如青铜器红斑,并且以青铜器为蓝本,与文献记载相符。

了解汉代青铜器的人,看到紫砂壶的壶身弦纹后,会觉得很眼熟。汉代青铜鼎之类的青铜器,腹部中间就有这么一道弦纹。紫砂壶腹部弦纹有两种装饰方法:(1)在壶身中部贴一条泥条,用工具将泥条修饰为弦纹,泥条修饰的弦纹外部凸、内部平;(2)筋纹器的制作方法,用工具压出弦纹,筋纹器的弦纹外部凸、内部凹。这件紫砂壶的腹部弦纹是筋纹器弦纹,制作难度极高,非名手不能做到。并且不熟悉汉代青铜器的人是不会想到做内部凹的旋纹。这一点判断,这把紫砂壶的特征与王南林以青铜器为蓝本的记载相符。
王南林是制壶名手,紫砂基本功必须没有任何问题,这一点也需要验证。这把壶灌满水以后,倒置壶体,用手指封住壶嘴,滴水不漏,松开壶嘴,水流如注,这说明盖子的密封性很好。特别是这种大型壶,这种壶盖与壶身曲面衔接的壶,没有极佳的基本功难以做到。
做此验证者,需极为小心。特别是这种大壶,满壶水及壶盖是很沉的,操作不当,壶盖就掉下来了。其实,在验证之前,已经用其它方法初步验证其密封性,这里不公开了。
倒水时,水流一尺以上不散开,说明壶嘴设计得很好。
汉鈡壶制作,若采用“拍泥片、围桶身、拍桶身”的传统手工工艺,是有一定难度的,若采用模具制作,则不难。所以,还要看是不是传统手工工艺,具体说,就是看壶把处壶身内壁有没有围桶身的痕迹。这把紫砂壶的壶把处壶身内壁可以摸到接痕。

这把紫砂壶的泥料与馆藏的乾隆年间紫砂壶泥料相同。乾隆年间的紫砂壶泥料特点是:(1)分拣的很细,杂质很少,(2)泥料收缩率小,起皱很小,(3)烧成后效果为杂质白点廖如晨星,很稀疏;泥料皱纹小,并且不包裹白点。有不少馆藏的乾隆时期紫砂壶,一对比泥料便知。
瞿子冶“常制紫砂壶,或请精者制后自作铭文”。需要注意的是,瞿子冶与杨彭年合作的作品是在壶坯上(未烧制前)镌刻铭文的,也就是说瞿子冶并没有在紫砂壶成品上(烧制后)篆刻铭文的能力。烧成后的紫砂壶硬度很高,通常只有篆刻家有能力篆刻。仔细观察铭文的笔画,很容易发现有些笔画在镌刻时采用了篆刻青田石印章时的冲刀法 ,这只能在烧成后的紫砂壶上表现出来(因为此时紫砂很硬),但未烧造的紫砂壶上不能表现(因为此时紫砂仍软)。从这一点看,这个铭文不可能是瞿子冶本人所刻,而是篆刻者临摹瞿子冶笔迹篆刻。这提示,这段铭文是后来篆刻的,也许是瞿子冶时期,也许更晚。

自陈曼生与杨彭年合作制作紫砂壶后,铭文通常与紫砂壶造型对应,不像以前那样,随便刻几句无关的铭文。瞿子冶与陈曼生是同时代人,当然也是同样的艺术追求。“一勺八斗之子,才”是什么用意呢?如果是说汉钟壶,显然文不对题;如果是说瞿子冶自己,显然他并不是有才之人,只有一个可能性,那就是称赞王南林的才能。当瞿子冶获得此壶以后,发现无论造型、工艺以及对青铜文化的理解均属于上品,由衷地感叹王南林之才华,于是就请人在壶上篆刻了铭文。

顾景舟在其主编的《宜兴紫砂珍赏》中收录了一件瞿子冶铭文的汉钟壶。我们认为,那个铭文不是瞿子冶真迹,其“子冶”书写习惯与其它子冶款不同。那把紫砂壶没有制壶人名字。照理说,汉钟壶的制作难度要远高于其它造型,但是就是没有留名字。石瓢壶有两种类型,一是子冶石瓢壶,二是景舟石瓢壶。瞿子冶参与了石瓢壶的设计,所以子冶石瓢壶得以名传。而汉钟壶本身就是仿的,所以就没有“子冶汉钟壶”这个名称。当然,这只是我们一家之言,可以讨论。

还有一种可能性,这是一把民国时期30年代的上海仿古壶。民国时期30年代的上海仿古壶具有的特点是:(1)古代名品造型;(2)技艺精湛;(3)签署名家的名款或盖名家的印章。我们坚持从泥料入手鉴定紫砂壶的大致年代。从这把壶的泥料看,不是民国时期的泥料。
参考资料一:王南林与瞿子冶不可能合作制作紫砂壶
一、王南林
清代著名陶艺家,生卒年代不详,也有说是(1736-1795)。号南林,家羽后身,即自诩为唐代茶圣陆羽的后裔,紫砂著名大师之一,善制茗壶等砂器。造型刻意仿古,以商、周、秦汉青铜器为蓝本,镌刻古雅精美,且件件结构匀称。喜用紫砂团泥制作,成品如古金铁。
【名家解析】
①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南林,乾隆时人。所制饶釉宜壶,每绘粉彩花鸟。净身饶釉,宜壶本创于明季,惟粉彩花鸟盛於乾隆期,南林传器有「王南林制」篆书方印』。
注:乾隆年间为(1711-1796年)。
②《宜兴陶瓷发展史》(油印本):王南林擅制紫砂茗壶,技艺精工,创紫砂「炉均」釉装饰。
③顾景舟《宜兴紫砂珍赏●紫砂陶史概论》『王南林,当时亦颇有声望,但观其遗作,亦仅以浑朴胜,未及精巧』
【主要经历】王南林於乾隆时期,曾为宫廷制作,北京博物馆藏有南林制、御制字样传器可证。
二:瞿子冶
(1780-1849年),名应绍,初号月壶,后改瞿甫,字子冶,又号老冶、陛春,清嘉庆至道光年间上海人。善鉴别金石文字、收藏古器物,工诗词、尺牍、书画、篆刻、鉴古,善兰竹,有"诗书画三绝"之称。最善画竹。"子冶石瓢"是他的代表作,为曼生之后文人壶代表。常制紫砂壶,或请精者制后自作铭文,或绘竹梅锓于壶上,时人称为"三绝壶"。
三:杨彭年
字二泉,号大鹏。生卒不详,清乾隆至嘉庆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荆溪人,一说浙江桐乡人,弟宝年、妹凤年,均为当时制壶名艺人,善于配泥,所制茗壶,玉色晶莹,气韵温雅,浑朴玲珑,具天然之趣,艺林视为珍品。
杨彭年首创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艺,虽随意制成,亦有天然之致。他又善铭刻、工隶书,追求金石味。他还与当时名人雅士陈鸿寿(曼生)、瞿应绍(子冶)、朱坚(石梅)、邓奎(符生)、郭麟(祥伯、频伽)等合作镌刻书画,技艺成熟,至善尽美。世称"彭年壶"、"彭年曼生壶"、"彭年石瓢壶"、声名极盛,对后世影响颇大。
现有《钟式壶》藏于上海博物馆。
资料四:邵友兰
生于清乾隆末年,殁于同治初年(1795),为清中期紫砂名家。道光年间曾为清宫制作过贡品,北京故宫博物院现收藏他的传器。邵氏与“符生邓奎”、“邵二泉”等名家同时,常有印记留在制器上。所用印章有:椭圆式带边纹的“阳羡邵友兰制”、带边框“友兰秘制”,盖内钤“友兰”、“真记”楷书小章。铭刻一般署“二泉”。
五:关于王南林与瞿子冶是否同时期人的问题
宜兴紫砂大事年纪:清代雍正、乾隆年间(1723一1795),陈汉文、杨季初、张怀仁是当时著名的紫砂名家。王南林、杨继元、杨友兰、邵基祖、邵德馨和邵玉亭等,承制官廷御器,也擅长做彩釉砂壶。
《阳羡砂壶图考》:『南林,乾隆时人。所制饶釉宜壶,每绘粉彩花鸟。净身饶釉,宜壶本创于明季,惟粉彩花鸟盛於乾隆期,南林传器有「王南林制」篆书方印』。
《阳羡砂壶图考》:“王南林与邵友兰同时期,而制品精雅度超越邵友兰”。
从史料看,王南林与瞿子冶在都活着的时候,可能有交集。但是,王南林去世时,即1795年时,王南林59岁,瞿子冶仅16岁。两人不可能合作制作紫砂壶。
参考资料二:紫砂壶铭文欣赏要点
铭文分“印刻”和“空刻”两大类。印刻是用双刀法依据墨稿在壶坯体上镌刻,空刻不借用墨稿、徒手用单刀法在壶坯体上镌刻。空刻水平要远高于印刻。区分时,主要看刀法。
镌刻工具分钢刀和竹刀两种。钢刀镌刻的效果具有金文的效果,字口清晰,笔画流畅。竹刀镌刻效果具有碑刻效果,字口崩裂,刚劲有力。无论那种工具,追求的都是金石味道。熟悉青铜器铭文和古碑拓本的人,一听就明白。
在紫砂壶成品上用钢刀篆刻则更胜一筹,其碑刻效果更佳。如果采用空刻技法,则就成了神品了。因为紫砂材质不同于寿山石等印石,尝试此法者极少。
参考资料三:清道光同治瞿子冶制汉鈡紫砂壶
顾景舟主编《宜兴紫砂珍赏》收录。陈仲春藏。顾景舟配盖。第一注意该器的壶身包浆、壶把手包浆有部分脱落;为了配盖,该器的壶口包浆也洗去一圈。我们通常将紫砂壶包浆全部洗去,用84消毒液就很容易洗去。如果包浆洗不去,就应该怀疑假包浆。第二注意,这是顾景舟配盖,顾景舟基本功极佳,一般大师可能配不了这种曲面衔接的盖。第三注意“子冶”署名,“子”出现了两次,“冶”出现了一次。这不是“子冶”的真迹。真迹“子”横折勾连笔,为一笔组成,真迹“冶”两点不连笔,也是两笔组成。这个“子冶”署名,““子”横折勾不连笔,为两笔组成,“冶”两点连笔,为一笔组成。
民国初年出版的《明清各名家砂壶全形集拓》,收录了瞿子冶作品拓片四件。

顾景舟主编《宜兴紫砂珍赏》收录。上海博物馆藏。”子冶“出现了三次,属于行书。
参考资料四、同治八年万泉制汉鈡紫砂壶
顾景舟主编《宜兴紫砂珍赏》收录。私人收藏。注意该器的盖钮,这种圆润的盖钮缺乏大汉之气概的。制作者青铜器文化修养肯定是不够的。汉代青铜器或玉器,都带有挺拔、张扬、棱角分明的特点。顾景舟配的盖也缺乏这种气质。铭文也是空刻,钢刀刻,具有金文的味道。
参考资料五:汉代海昏候的青铜器和玉器
参考资料六:王南林大圆供壶

高15厘米 宽23厘米 清
王南林
大圆供壶曾受宫廷饮定之壶式,底钤“王南林制”篆文方印。此壶技艺纯熟,紫砂泥中掺入细砂呈七彩宝光,隐隐浮现于壶的表面,令人汉为观止。壶身饱满,口脚圆浅,高耸圆嵌盖,宝珠圆钮,曲流圆把,整器圆而有致,工精艺高,形制典雅,端庄稳健。王南林将其智慧表述在壶艺神韵之中,高雅、古朴之气质,吸引着大收藏家的慧眼识宝。此壶1940年由龚心钊收藏,并署文于匣内。龚氏为近代紫砂壶大收藏家。
龚心钊(1870-1949年),字怀希,号仲勉,安徽合肥人。二十六岁进士及第,清光绪年间出任驻英、法使馆,曾于伦敦救助过孙中山先生。后调任驻加拿大总领事。晚年长期居住上海,以收藏古玩自娱。
注意,其印章中的“制”采用简体。这把壶的泥料,看上去像掺砂泥料。
参考资料七:乾隆时期紫砂壶的泥料
这两把乾隆时期的壶很有名,收藏紫砂壶者都认识。第一把无款,第二把殷尚。




参考资料八:网上同类汉钟壶的年代问题
网上还有几件底款为王南林、铭者为瞿子冶的汉钟紫砂壶。这里面可能存在瞿子冶亲自镌刻的壶(无底款),历史上,名手同时做几把壶送给朋友的情况是存在的。也有可能是后人看到真品壶后仿制了几把(有底款),这种情况更是大量存在。不管是什么情况,是不是经得起上面所说的测试是很重要的。好壶存在一些客观的标准。经过一项项严格检测后,发现是一把好壶,那么即使与王南林和瞿子冶无关,也是值得收藏和把玩的。起码洗洗干净,自己泡茶用,也胜过那些已经泛滥的模具壶。
参考资料九:民国上海仿古壶
上世纪30年代,上海收藏紫砂壶风气盛行,古董商把当时的制壶高手招揽至上海,专门从事仿古制作。这些高手包括顾景舟、王寅春、蒋蓉、蒋彦亭、范正根、叶德喜、陈光明等。这些人的署本人真名的作品,今天在拍卖市场上价格很高,进入第一阵营,远高于古代名家壶。民国时期30年代的上海仿古壶具有的特点是:(1)古代名品造型;(2)技艺精湛;(3)签署名家的名款或盖名家的印章。上海仿古壶中的一部分在建国初期进入了博物馆,曾经有人呼吁健在的老人说出真相及鉴定线索,但是没有人开口。现在,这批人已经离世,这就成为永久的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