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心境杂谈 |
“供大于求”的志愿者?:一方面:JA的组织者告诉我目前招募志愿者不是问题,一般都是“供大于求”,另一方面:无论是电话还是今天现场沟通,农工子弟学校的老师都表达了无限的热忱和渴望,不停的说“你们能再来嘛?你们来真好”。其实,这不应该是“供大于求”,或者“供少于求”的市场,矛盾的本身在于,像JA这样有质量可以信赖的“桥梁组织”太少了。
企业社会责任?:这个命题在伦敦读组织社会心里学时就在课堂上和同学们讨论过,我当时就提出一种观点:“未来,组织没有必要分成盈利性的,和非盈利性的”;其实,JA这 样的非盈利性组织需要更多专业的管理,营销,组织等商业运营技能;而企业要实现基业长青,必须根植于这个企业真正的“社会价值”,而不是盈利;或者说盈利 本身只是其社会价值的一部分体现。盈利性企业脱离其社会价值无法获利,非盈利性组织脱离其商业运营无法推广;组织的首要任务就是“社会存在”,而根本就是 确立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教育的匮乏?:今天和两位志愿者谈到了很多中国目前教育体制中大学,中学,小学普遍缺乏的一些东西;JA引
进了美国的很多教育理念和方式,“我们的世界”“我们的城市”“国际市场”“成功技能”,很多课程侧重于创造力和领导力的培育,给予学生职业启蒙,市场和
经济意识,开拓的国际化全球化视野。诚然,这些在中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是很缺少的,但我相信很多老师,学校,家长都已经开始意识到了。然而,更关键的问题
是“如何教”,也许大家觉得目前市场上充斥了很多育儿书,社区里多了很多艺术学校就说明这个“如何教”问题已经走上了解决的道路。我觉得不然,“教育”是
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如果我们国家的教育学理论教育本身就缺乏全球化的视野,开放的交流平台,优秀的师资,广阔的实践天地,那么在不健全的教育理
论和理念培养下的各类教师又如何能在“如何教”上有真正长足的进步呢?更何况,教育本身要摒弃“功利性”,挚诚的着眼于“学生”的收获,从“学生”的视野
出发。然而,又真的有多少老师敢说他在乎学生的成长多于自己获得的认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