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07年10月16日-Lecture,Seminar,Reading and Event

(2007-10-19 03:08:56)
标签:

杂谈

分类: MSN搬家

       公司的SMM会议一直开到早上4点半,赶紧睡觉,可是要起床去参加10点的学习小组碰头会实在时很难,结果到11点我才出现在图书馆的GROUP STUDY ROOM,不过大家都还在,然后就按照自己的分组领了任务,基本的想法时4-5个人一个小组(抽签决定啦),然后把我们主课程-组织和社会心理学的参考书和文章分配给大家分头读,每个让你写自己阅读部分的小结和大家集体分享,计划每周两次。其实,自己也不知道这个管不管用,但以前常听人说学习小组的好处,所以,还是想试试,就当社交活动先啦,听听别人对讲座和参考书目的想法,给自己另一个要按时看完书的理由未尝不是坏事。在这里读书,不但有STUDY GROUP,你还要知道其他的一些概念如Lecture, Seminar, Reading, Event。

       先说lecture,讲座基本上每周1次(核心课程可能有两次,而且每次时间更常一些),每次1小时左右,每周的课题不同,老师会在课前或课后把讲稿放到网上。讲座每次围绕一个预订的主题,没有教科书,很多讲的东西出于老师个人对历史上各种理论的理解和评判,所以,你并不能确认什么是“真理”,而且由于很多课程内容你事先不熟悉,而老师往往假设你了解背景知识就直接切入主题进行理论批判,于是你发现你整个一堂课都无法跟上节奏。其实,你对他批派的那个概念和主题,他说的名家学者的名字本来一无所知,那你就哪里有线索去理解,更别说语言的问题了,然后你看到某些活跃的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说些好像更不相干的话题,最终你就更LOST了。这下只能下决心去看书,来减缓这种“上了课等于没上”带来的心理压力。

     其次就是Seminar,就是小班讨论,把参加讲座的全班同学分成10-20个人一组的小班,由PHD的学生每周或每两周带领进行前期讲座的复习和讨论,同学往往被要求预先阅读要讨论的数目,准备CRITICAL的问题,乃至PRESENT他的小结和问题。可惜的是由于SEMINAR不是PHD学生的主页,他们一般组织能力都不强,更别墅教学和引导了,所以往往是1个小时的课不知道讨论了些什么就散场了,结果你发现,比Lecture更LOST。

     再说Reading,如果你的课程老师给了你厚厚一本俗称COURSE PACK的东西,千万别觉得厚,你应该觉得幸福,尤其当这么一厚本东西是免费的时候,你更应该感谢上帝。如果你没有这个东西,考验你的“搜索”能力的时候到了,按照每个讲座课程的目标(往往列在课程提纲上),看看参考书列表,把已经提供的资料打印出来方便阅读(当然打印要自己花钱),但如果你发现参考书很多没有提供下载链接,你就得考虑借阅,按照和课程目标的相关性来考虑借阅的必要性(你根本不可能都看完,所以必须做些选择),当然先觉条件是图书有这本书并且还没被别的同学借走,还有时候你发现图书馆根本没有这本书,而这本书很多章节出现在参考列表里,又是指定核心参考书之一,那就还是自己买吧,20-30磅还是值得的。再有时候,你发现你翻了很所有参考书目都没有找到老师讲座提纲上提的某个概念,那你只好借助互联网了。Reading的好处是,让你听懂讲座,完成SEMINOR的讨论和演示任务,准备BOOK REVIEW,ESSAY和DISSERTATION的素材,等到你要写东西的时候再找READING REFERENCE,其实已经晚了。

    最后就是EVENT了,这也是LSE一直引以为豪的,基本每天都有各种主题的演讲在这个或那个大演讲厅发生。如果感兴趣的话,到时间坐进去就好,不过期望值不要太高。老师和学者并非都是很好的演讲者,在公司里大家用PPT培养的商务演示技巧在这里不是自然法则。大多情况,你会看到台上坐着4-5个人,其中一个主持人,另外4个PANELIST。背景是张不会动的PPT,接着每个PANELIST依次站到一边的讲台前开始滔滔不觉的说一些观点,大约持续1个小时,后面就是半个小时不到的答疑。你会发现整个过程和国内的老土的报告会差不多,有时只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英语听力才全去的。

    熟悉了这些概念和要交的各类功课论文,加上LIBARY,BANK,DORM,SUPERMARKET,PARTY,和必不可少的INTERNET就可以构成一张学习地图了。很难说你是否会享受这种生活,尤其一开始,当你还在很多LOST之中寻找出路的时候。但你其实又不会很担心,因为你发现其他联合国成员比你更加“没有头绪'时,和他们比起来,你实在称不上是“迷路羔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