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完黄山,我们此次自由行就准备结束了。从黄山到北京的飞机傍晚才起飞,还有大半天活动时间。去哪呢?不经意间看到有公交车通往一个叫“花山谜窟”的地方。这个“谜”字吸引了我们,去看看。
现在上网搜索,关于花山谜窟有很详细的介绍。我们去时是2007年4月底,当时真没听说过这个景区,也没有很好的信息来源进行了解。一头雾水进入洞窟,巨大的洞窟内被五彩灯光照射的光怪陆离。关键是没有游人,只有我们俩人在洞内游逛。越走越感觉阴森,同桌故意闹出的动静吓的我胆战心惊......
花山谜窟不是天然溶洞,也不是用于供奉佛像的石窟,而是古代人工开凿的规模宏大、形态奇特的地下宫殿群。目前已发现洞窟36座、面积达7平方公里。据考古、地质专家对石窟内的出土文物进行考证断定,它开凿于西晋年间,距今有1700多年的历史。
花山谜窟的谜团在于,如此规模的人工开凿工程,地点又处在新安文化中心地带,居然在历史上没有任何记录。石窟的开掘年代、持续时间、用途、石料去向、开凿者身份等谜团至今未解。这也为后人无尽的遐想留下了空间。
不管谜底是什么,这么宏伟的地下工程,在生产工具落后的古代,要想完成,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P1
P2
P3
P4
P5
P6
P7
P8
P9 连通石窟的暗河
P10 花山湖
P11
P12
在山顶上,一只蜻蜓落在我的帽子上。
花山谜窟谜团众多,带来了各种猜想,目前仅就为什么开凿如此大规模的石窟,相对比较成熟的猜想就有20多种,并且还在增加,这也为花山谜窟增添了更多神奇色彩。
越王勾践伐吴的秘密战备基地说:是目前对石窟形成时代最悠久的一种猜想。公元前494年到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史记》载,伐吴越军总数为49000人,全在外秘密训练而成。
屯兵说:据《新安志》载,东汉时期,孙权为铲除黟、歙等地山越人,派大将贺齐屯兵于溪水之上,后改新安江上游这些水域为“屯溪”。这也似乎印证了花山谜窟是贺齐屯兵和储备兵器弹药的地方。
采石场说:是最普通的一种用途说。徽州留有许多做工精巧的古民居、古桥、古道,还有渔梁水坝等古老水利工程,花山谜窟恰处于新安江边,大量石料是否通过新安江而运输到徽州各地作为建材?
徽商屯盐说:是指这些石窟由于屯放盐等大量的货物需要而开凿的。自古以来,徽商的足迹遍及天下,其中尤以明、清朝代的盐商更为出名,而古徽州的对外运输渠道即为新安江,石窟为徽商的仓库。
功能转化说:这些石窟并非某一朝代某一时期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开凿而成的,最初可能是为采石,但后来人们又将它用作避难、屯兵、储粮等用途。这种假说可以解释同一石窟中石纹凿痕不同、花纹图案不同的现象。
环保巢居说:“北方有窑洞,南方有石窟”,这是中国先人在人居环境上追求朴素环保理念的两大发明。一个掘土坡为房,一个凿石山为屋,不占肥田沃土,不破坏山坡山形,不毁坏山坡植被,营造出冬暖夏凉的栖息地。石窟内有房、有走廊、有石桥、有厅堂,有石水池、石水窖等,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十三陵说:花山迷窟的石料采用木排载运,沿新安江至杭州入京杭大运河,直抵北京,用作修建十三陵的石料。主要根据为:在明定陵地下宫殿石壁上有“石料来自徽州,木料来自柳州”的铭刻。但据地质学家勘定:明定陵所用石料均为汉白玉和花岗岩,而屯溪石窟石料均为红麻石、白麻石,两地石料材质截然不同。
还有皇陵说、花石冈说、晋代说、临安造殿说、方腊洞说,九黎氏部落说、青铜器工具说、外星人建造说等等。猜想多多,言之凿凿,皆因花山谜窟毫无史料记载而难成定论,花山谜窟依然是串串难解之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