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北京到拉萨要经过漫长的路程。30日下午出发,到石家庄后直接开车到了饭店。那里战友们已准备好了为我们饯行的宴席。次日天刚蒙蒙亮,接上与我们同行的战友(平时都是直呼其名,这里就称其老苏),正式踏上了行程。
经过两天在高速路上狂奔,终于翻越秦岭从陕西进入了四川。我们入藏前重点是游玩四川的一些景点。从汉中到成都的高速太好走了,原以为翻山越岭有些困难,没想到一个接一个的隧道和桥梁使得“天堑变通途”。本来计划先去成都,以它为中心将周边没去过的景点逛逛,可成都的车辆限号正好让我们周一进不了城区。改变行程,先去四姑娘山。
去四姑娘山有好几条路,最近的是沿都江堰、映秀、卧龙去往小金方向。这里正是5.12汶川大地震的中心,地质地貌十分复杂,经常断路。我们决定先去映秀看看,打听一下路况后再做打算。果然这条路走不通了,据说修了断,断了修,几年了也弄不好。用映秀百姓的话说:山都震垮了,没得办法。连卧龙的大熊猫都还“寄宿”在雅安的碧峰峡。几个人一商量,决定参观完映秀就去汶川住宿。第二天由汶川沿317国道奔马尔康方向,再由卓克基转向小金,绕道去四姑娘山。虽然多走四百多公里,但这条线上的一些景点还是挺吸引我们的。
走进映秀,心情很沉重。面对地震遗址,那些抗震救灾的场面记忆犹新。六年过去了,当年的灾区除了保留的地震遗址和山上一道道滑坡痕迹外,几乎看不出发生过那场大灾难。短短几年的时间,地震废墟上重建了一座座崭新的城镇。这一路上,眼睛能够看到的民居,几乎都是新房子。家园可以快速建立起来,心灵的创伤不会那么快的抚平。我们和当地百姓聊天,尽量不提那场地震,怕勾起他们伤心的往事。
人们现在到映秀,不光是要缅怀灾难中逝去的同胞,更多的是想看看灾区的变化。看着那些规划整齐,带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新房子,再看看当地人的精神面貌,心里颇感安慰。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太渺小了。面对灾难,只有坚强的应对。

电视中常看到这个镜头。每年的公祭都是在此地举行。这里原是漩口中学,大地震将映秀夷为平地,学校也成为一片废墟。汶川大地震的中心点就在映秀。

学校原五层的阶梯教室。

原五层的学生公寓。

从这座楼房可看出地震波的威力。

废墟上的那面国旗曾感动过我们,现在依然迎风飘扬。

镇子对面的山上是震亡者的合葬墓。大地震让一个常住人口12000人的映秀失去了6566条生命。山上有8位军人烈士的墓地,他们曾是驻守在映秀水电站的武警官兵。我不忍看这些士兵的介绍,太年轻了。默默地献上一支花。

新映秀基本是在原址重建的。在深山之中,找这么一块平地不容易。

这里是羌族聚居区,新房屋具有本民族的风格。

据介绍,重建时不光考虑到房屋的居住功能,还考虑到了灾民未来的生活来源。现在几乎家家搞旅游接待,吃饭、住宿、购物样样不少。

映秀街景。每天都有不少游人到此游览,节假日人会更多。

老腊肉30元一斤,闻起来很香。要不是还要继续旅行,就买一些回去。

我们到时已是中午2点多了,早已过了吃饭的点儿。一位大嫂抱着孙子热情地将我们带到一户还开着火的人家。一人一碗面,味道很不错。这是我们入川后的第一顿饭。也正是这位大嫂骑着自行车到处找我们,为了告诉她从交警那里打听到的去四姑娘山的路况。由于下雨,从映秀到小金的路封了,我们只能绕道前行了。
从映秀到汶川全程高速,路况非常好。

一路上还能看到地震造成的破坏,这是原都汶公路上的桥梁,都已废弃了。

震松的山体还在不断滑坡。

公路在经过危险路段时会加盖防落石的遂道。(拍摄于汶川至理县途中)

汶川的雨中夜景,这是一座全新的县城。

灯光下的羌族民居。

河对面的高楼就是我们住的酒店。

雨下了一夜。河水湍急、浑浊。凭经验,我知道上游下大雨了,那也是我们的必经之地。看着从对面开过来的车,路是通的,继续我们的行程。

行驶中拍摄的理县羌族碉楼。

理县也是一座震后重建的县城。在寻找加油站时意外发现了这个被老苏惊呼可评为“国内最美公路“的景致。我们将沿着这条公路向马尔康方向前行,进入阿坝州的藏区。

8月30日至31日行程

9月1日至2日行程
(9月6日发于成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