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大早就赶着去看国门。每次看到国门我都会很激动,站在国门之下你会感受到祖国的伟大。二连的国门和满洲里国门的设计大体相同,穿国门而过的是中蒙宽轨铁路线,是连接北京和乌兰巴托、莫斯科的陆路交通大动脉,也是欧亚大路桥中的重要战略枢纽。

国旗、界碑,庄严而神圣。由于我们去的比较早,且狂风大作,故游人就我们两个。想起了在满洲里国门排队照像的热闹情景,这里更象边防。

到界碑旁边一看,和以前见到过的界碑不同,这里怎么有种“林立”的感觉,通过看简介才大致搞明白。

中蒙边境的815、816界碑,是根据2002年中蒙边界第二次联检委员会专家组第一次会谈会晤决定,由原来的357同号双立界碑原位更换的,并将原来的混凝土碑体更换为现在同国际接轨的花岗岩碑体,这是中蒙边境线上独一无二的同号双立双面界碑。


一列车头由蒙古开进我国,它要开往国际换轮库。由于蒙古国和俄罗斯的铁轨是1524毫米的宽轨距,而我国采用的是国际标准轨距1435毫米,因此当国际列车通过二连进入两国时,都需要进行换轨作业。界碑后方就是蒙古共和国扎门乌德口岸。

一列换好轨的列车驶向蒙古国。

这种老式电线杆现在恐怕不多见了,我小时印象中
是这种,不知什么时候都变了。


隆重介绍这位小战友——小赵。由于没有游客,我们就和他交谈了一会。知道我们也都是军人出身,彼此之间更觉亲切。更让我们惊喜的是小赵和我家先生是老乡,河北辛集的,两人的村子紧挨着,并且都姓赵。没有好好论论,弄不好不用五百年前就是一家子。小赵已在此坚守六年了,枯燥的生活、恶劣的环境对这些年青人来说是种考验,也许就是一种神圣的使命感造就了这些平凡而伟大的战士。当得知我们想走边防小路去满都拉口岸后,小赵忙提醒我们象这样的大风天,中午前后沙尘暴就会从蒙古国刮过来。

边防会晤站。

营区建设的还不错,但这里缺水,据小赵介绍,他们用的水都是从一百多公里外的赛汉塔拉引来的。


到口岸看了看,很多蒙古的吉普车拉着大包小箱等待出关。

在二连的街上到处可看到这样的蒙古吉普车。样子虽惨点,但能装东西,越野性能估计也不错。

听了小赵的劝阻,放弃去满都拉,改走101省道经四子王旗奔向包头。风越刮越大,车身都直打晃,沙子打在车上哗哗直响。一边走我一边向边境方向张望,天色真的变了,沙尘暴就要来了。加快速度离开这里吧。
看得出这里的百姓生活还不富裕,在这样缺水的荒漠中是不适宜生存的。

这里盖这么多蒙古包不知干什么用?

路边修建的基督教堂,看来这里是多民族的混居区。
内蒙的每个旗大多建有自已标志性的雕塑,这是四子王旗的,风大没在此停留,远远地隔窗望了望。

进入固阳县不久,就发现前方天色有些异样。


我们还是没有躲过沙尘,车外一片昏暗,什么也看不清,沙石打在车上的声音让人害怕。开进一加油站躲了会,看到当地的车没事似地开着跑,我们也壮着胆子慢慢开。


接近包头市区了,天空中飘下的几滴雨也压不住沙尘。北京每年春天都会遇到扬沙天气,大家都归罪于环境的恶化。这一路经过的大片荒漠也证实了这一观点。
(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