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访古(四)

标签:
喀什古城艾提尕尔清真寺耿恭祠后汉书 |
(四)
喀什古城东门旁纪念碑,本人摄于2023年12月2日,下同
老城东门旁立有老城改造纪念碑,碑文曰:
喀什噶尔老城形成于公元十六世纪。老城民居多为生土建筑。由于年代久远,多数民居面临地震、风雨侵蚀和其他自然灾害还等多重隐患威胁,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亟待改善。
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地委、行署十分关心老城人民安危,高度重视老城区改造。2009年以来,国家和自治区批准项目总投资70多亿元,对老城区28个片区危旧房进行分期改造,以实现抗震救灾好、完善设施、改善民生、传承风貌的目标。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喀什老城改造颇为成功,城内建筑保留了浓郁的西域特色。
入列国家文保单位的“艾提尕尔清真寺”始建于明代1442年,早于“香妃家族墓”;全寺由大殿、教经堂、洗澡堂、院落、拱北、宣礼堂和大门组成,是新疆乃至全国最大的清真寺之一。
城下正门内仰视耿恭祠
市政府2019年的“耿恭祠记”曰:
布拉克贝西,维吾尔语直译过来即“泉边”,是喀什老城东北部的一处泉景,相传已有上千年历史,一直受到本地各族百姓的珍爱和保护。因为这里有九股泉眼,早年居此的汉族群众又称其为“九龙泉”。
一八八零年,左宗棠手下大将刘锦棠坐镇喀什。为保佑九龙泉的水源福祉,引导民众兴修水利,刘锦棠下令在九龙泉边兴建了“耿恭祠”,当时的耿恭祠其实是借耿恭之名,将西汉以来对统一西域建立功勋的耿恭、班超等人同祠祭祀,以此激励后人。祠中还同时供奉专司文章才运的“奎星”与掌管人世福寿文化的“文昌帝君”;让这种传统的文治意向与赫赫武功同祠并列。正是要告诉后人,治理西域当文武相辅、和衷共济,才能千秋万代永葆统一。此后,“耿恭泉”、“耿恭井”的说法开始流传。
一九五六年,耿恭祠因年久倒塌于地震。今天的耿恭祠,是在喀什市老城区保护综合治理过程中新建。
当年刘锦棠建耿恭祠,旨在祈福边民,护水守土。今人重建耿恭祠,意在矢志戍边,守望家园。
查阅《后汉书》,耿恭确曾建功“疏勒”,但彼“疏勒”并非喀什古称的“疏勒”,其旧址位于今昌吉自治州奇台县境内。
附:耿恭(传)部分文字:
耿恭
恭字伯宗,国弟广之子也。少孤。慷概多大略,有将帅才。永平十七年冬,骑都尉刘张出击车师,请恭为司马,与奉车都尉窦固及从弟驸马都尉秉破降之。始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乃以恭为戊己校尉,屯后王部金蒲城,谒者关宠为戊已校尉,屯前王柳中城,屯各置数百人。恭至部,移檄乌孙,示汉威德,大昆弥已下皆欢喜,遣使献名马,及奉宣帝時所赐公主博具,愿遣子入侍。恭乃发使齎金帛,迎其侍子。
明年三月,北单于遣左鹿蠡王二万骑击车师。恭遣司马将兵三百人救之,道逢匈奴骑多,皆为所殁。匈奴遂破杀后王安得,而攻金蒲城。恭乘城搏战,以毒药傅矢。传语匈奴曰:“汉家箭神,其中疮者必有异。”因发强弩射之。虏中矢者,视创皆沸,遂大惊。会天暴风雨,随雨击之,杀伤甚众。匈奴震怖,相谓曰:“汉兵神,真可畏也!”遂解去。恭以疏勒城傍有涧水可固,五月,乃引兵据之。七月,匈奴复来攻恭,恭募先登数千人直驰之,胡骑散走,匈奴遂于城下拥绝涧水。恭于城中穿井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笮馬粪汁而饮之。恭仰叹曰:“闻昔贰师将军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乃整衣服向井再拜,为吏士祷。有顷,水泉奔出,众皆称万岁。乃令吏士扬水以示虏。虏出不意,以为神明,遂引去。
……
……发疏勒时尚有二十六人,随路死没,三月至玉門,唯余十三人。衣履穿决,形容枯槁。中郎将郑众为恭已下洗沐易衣冠。上疏曰:“耿恭以单兵固守孤城,当匈奴之冲,对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千百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厉将帅。”及恭至洛陽,鲍昱奏恭节过苏武,宜蒙爵赏。于是拜为骑都尉,以恭司马石修为洛阳市丞,张封为雍营司马,军吏范羌為共丞,余九人皆补羽林。恭母先卒,及还,追行丧制,有诏使五官中郎将齎牛酒释服。
……
……耿氏自中兴已后迄建安之末,大将軍二人,将軍九人,卿十三人,尚公主三人,列侯十九人,中郎将、护羌校熨及刺史、二千石数十百人,遂与汉兴衰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