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访古(三)

标签:
香妃园家族墓国家文保单位容妃史实 |
(三)
“香妃园”是喀什的一张名片,景区展板称之为“香妃家族墓”,列入国家文保单位。
“香妃石”,本人摄于12月3日,下同。
文字介绍:香妃石缘起自天山,仿佛飞天仙女零落于尘,形如婷婷少女横卧于榻,玉容玄发。风姿绰约。四组神秘的数字更令人满腹生疑。一是前端顶部距地面1.734米,与香妃出生时间相吻合;二是中间顶端距地面1.788米,与香妃去世时间1788年相吻合;三是“香”字顶端距地面1.640米,与香妃墓建造时间1640年相吻合;四是香妃石通长5.4米,与香妃在世时间54年相吻合。如此天来之石,只为香妃所成,机缘巧合,世人称奇,故取名为“香妃石”
中国地理学会编彩图版《中国国家地理百科全书6》有专条介绍“阿帕克霍加墓”:
阿帕克霍加墓坐落于喀什市东郊5公里处浩罕村背后的林荫深处,是一座典型的伊斯兰式的古老陵墓建筑。因墓中葬有明末清初喀什伊斯兰教“依禅派”著名大师阿帕克霍加而得名。传说乾隆皇帝的爱妃“香妃”死后也葬于此,故此墓又称香妃墓。不过据考证,香妃并没有葬在这里,她确切的墓地是在河北遵化清东陵的裕妃园寖。此墓由门楼、大小礼拜寺、拜经堂和主墓室组成。主体陵墓是一座长方形拱顶的高大建筑,四角各立一座半嵌在墙内的巨大砖砌圆柱。整个建筑显得格外富丽堂皇、庄严肃穆。
查阅国家文保单位名录,正式名称为“阿巴和加麻札”。戴逸撰有《关于香妃和容妃》一文,其中明言:
今新疆喀什市有一座建筑宏伟的坟墓,传说香妃死后归葬于此,或称“香娘娘庙”,为乾隆敕救建,这都是讹传。事实上这座墓维族人称为“阿巴和加玛札”,实为白山派首领阿帕克和卓及其父亲的葬地,后来他们的后裔也多安葬于此,实为容妃高祖、曾祖及祖辈、父辈的墓地,与容妃本人无关。“阿巴和加”即阿帕克和卓,“玛札”即圣人的墓,其义甚明,这座墓在容妃入宫之前即已存在,自非乾隆敕建。当平定回疆时,清廷下令保护先世和卓的坟墓,“霍集占等虽负恩肆恶,自取珠戮。至其先世,君长一方,尚无罪戾。今回部全定,喀什噶尔所有从前旧和卓木等坟墓,可派人看守,禁止樵采污秽,其应行修茸分例,并著官为经理,以昭国家吟恤之仁”(《实录》乾隆二十五年三月壬戌,卷六〇九)。下达这道谕旨,正在容妃入宫一个多月之后。这里所说坟墓,即是今喀什市的和卓坟,后来传为香妃墓。
戴文详考了容妃生平:
容妃的曾祖是回疆白山派著名领袖阿帕克和卓之弟喀喇玛特,喀喇玛特之子墨敏,墨敏生子6人,其第三子阿里和卓即为容妃的生父。阿里和卓早死,容妃随其五叔额色尹、六叔帕尔萨与胞兄图尔都长大(有的学者认为:容妃之父是帕尔萨,而非阿里和卓,姑存疑待考)。故容妃与回疆叛乱之小和卓霍集占是远房堂兄妹,而非其妃。额色尹一家曾反对霍集占等叛乱,清军平回疆后迁居北京,现存清朝档案中有一份《容妃遗物折》,记载容妃死后其所遗衣服首饰分送各处,名单中即有“丹禅”(娘家人)公额思音(即额色尹公爵)、帕尔萨、图尔都之妻(即容妃之嫂)及容妃之姊妹。这份档案中所载容妃的娘家人甚明。按额色尹、帕尔萨、图尔都均名列清朝史籍,为维吾尔上层贵族,与大、小和卓布拉尼敦、霍集占一样,早年被准噶尔拘留在伊犁。清廷平准部,达瓦齐失败,额色尹等即回到叶尔羌,因不肯随从霍集占等叛乱,避居布鲁特。乾隆二十三年底,兆惠攻回部,在黑水营被围,额色尹、图尔都曾联络布鲁特人进攻喀什噶尔,以声援清军。……平定回疆后,清廷论功行赏,给以优遇。
……容妃来京略早,可能是和他的哥哥图尔都同行,因据档案所记,乾隆二十五年二月初四日新封和贵人,赏赐珍珠首饰金银缎袭等物(《内廷赏赐例二》,转引于善浦:《考证香妃资料》)。可见她二月以前即已入宫,并不是随兆惠到京的。容妃生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入宫在乾隆二十五年初(1760年),时年26岁。当年六月十九日皇帝进皇太后及赏赐皇后等18人荔枝,即有和贵人在内,名列倒数第二,在瑞贵人之前(《哈密瓜、蜜荔枝底薄》,转引于善浦:《考证香妃资料》)。二十七年晋封容殡,三十三年晋封容妃,曾多次随同皇帝外出,至避暑山庄、木兰围场并南巡江南、东巡曲阜、谒陵盛京。容妃的叔叔额色尹,封辅国公,哥哥图尔都,初封一等台吉。和贵人入宫不久,乾隆即将宫内女子巴朗赐给图尔都为妻。二十七年和贵人晋封容嫔,图尔都追论攻喀什噶尔功,晋封辅国公。图尔都、额色尹死后,其后裔例应降等袭爵,但都破例仍袭封辅国公。
容妃病逝于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九日,享年54岁,她住在内宫28年,顾得皇帝宠爱。生前长期保持着伊斯兰习俗,不食猪肉,故历年赏给容妃的食品单中,多牛羊肉瓜果而无猪肉,且长期穿用伊斯兰服饰。传说中所谓香妃被皇太后赐溢是绝无其事的,皇太后即乾隆生母孝圣宪皇后,在乾隆四十二年已死,岂能在五十三年杀死容妃。
容妃死后,葬于遵化清东陵。据《大清会典事例》载:五十三年“奉移容妃金棺于纯惠皇贵妃园寖,安设神位于舒妃之次”(《大清会典事例》卷四三二)。这里安葬着乾隆帝的36位妃嫔,在明楼东部第2排第1号即为容妃之墓。墓已被人盗掘,且长年失修,墓穴塌陷。1979年至1982年将地宫清理修整,清理出头骨和部分残骸、6颗牙齿和1条花白的发辩,经医学鉴定,其体型与维吾尔族属相符,其棺木上尚能辩认有用维吾尔文书写的古兰经文。这座墓穴的主人,应是乾隆的维族妃子容妃无疑。
另据徐鑫著《大清皇陵之不可不知的裕陵》一书,喀什博物馆陈列的《香妃画像》——书中称之为《香妃旗装半身像》——“在清朝诸多的后妃像中,从没有见过有这种服饰和发式的,所以不能确定这幅画像就是香妃像,只能说这幅画像比较较近人们心目中的香妃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