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伊宁—新疆纪行之三(上)

标签:
伊犁伊宁六星街田园城市多彩 |
完全是巧合,离开那拉提当天晚上,我们就入住了《可可托海的牧羊人》里提及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首府伊宁市)。
因教学需要,我查阅过伊犁资料,是全国唯一的副省级自治州,下辖两个地区(塔城和阿勒泰地区)和伊宁市、伊宁县等11个县级行政区。
据入住后查阅的资料,六星街是颇具特色的街区。于是,7月9日我们第一站就选择了六星街及“历史文化陈列馆”,不禁大感意外。
“六星街民俗文化陈列馆”正门,本人摄于7月9日,下同
“陈列馆”有助于我们了解六星街的确切含意和历史:1909年,伊犁高桥子皮革厂由惠远城迁至宁远城郊,扩建并引进德国机器和工艺加工皮革,成为新疆民族工业的第一座现代化工厂。为解决工厂工人和工厂技术学校学员居住生活,工厂经伊犁屯垦使署批准,在伊宁城西北郊皮革厂附近修建工人生活住宅区。聘请德国工程师瓦斯里设计了一个由中心花园向外辐射6条街道的六边形街区,“三条道路通工厂,三条道路通市场”,因街区整体上呈六边星状,故称“六星街”,形成了西北边陲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是日,虽值盛夏,恰逢霏霏细雨,空气清新,气温凉爽。漫步六星街,风格迥异、色彩斑斓的各式建筑琳琅满目、目不暇接,仿佛置身于异国他乡。
在“古兰丹姆”冰激凌店点一杯原味牛奶冰激凌,凉气入胃,暑意全消。
尤为难得的是,伊犁——包括伊宁——有塞外江南的美誉,仅从六星街短暂的走访,也可以感受到城市建设方面兼有江南的细腻和秀气。据称,伊宁于2010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评选为中国十座宜居中小城市之一,作为游客,我愿为这样的城市点赞!
附:《伊犁文史资料》载有“伊梨利群皮革厂史话”,道出了高桥子皮革厂的渊源:
新疆伊梨利群皮革厂……目前是国家轻工业部皮革行业重点企业之一,也是我国西部古老皮革厂家之一,它的前身叫木沙巴也夫皮革厂。是在新疆维吾尔族工商业者木沙巴也夫父子于1885年在惠远城附近高桥子创办的皮革加工作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木沙巴也夫于1860年前后带着两个儿子玉赛音和巴吾东(又叫玉山巴依和巴吾东巴依)来到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地经商。约在1866年,他们来到伊梨,认为这里气候宜人,水草丰盛,地处中西孔道,幅圆辽阔,是发展农牧工商业的理想宝地。于是在宁远城东门外开设了商店,经营土产和日杂百货……
……1882年3月,清政府收复伊梨后,中西贸易仍在持续。木沙巴也夫亲自去德国、埃及、土耳其等国经商三年,看到外国商人把中国皮张买去,经他们加工成皮革制品后再卖给中国、欧洲,从中能获得更大的利润。回国后,决定自己办个皮革厂,因为比贩卖皮毛获利更大。
1884年,新疆建省后,政局稳定。木沙巴也夫除经营商业外,还经营农牧业,有较厚的经济基础。遂于1885年,在惠远城附近的高桥子开办了一个皮革加工作坊。占地3万多平方米,用工90多人,土法生产手工操作,厂名叫“木沙巴也夫皮革厂”(当地人叫高桥子皮革厂)。
1885年,木沙巴也夫父子开设的有百名工人的皮革加工作坊,比上海1890年开办的周记硝皮厂创办早五年。他的两个儿子玉赛音和巴吾东,于1885年,还在故乡——阿图什伊克萨克村创办了名叫“玉赛尼亚学校”的新式学校。1889年,他们在伊宁也办了一个同名的新式学校。1905年,又开办了,“工业艺术学校”。他们在南北疆先后倡导创办的10多所各类新式学校,为新疆文化教育的启蒙,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1895年,木沙巴也夫病逝,他在伊梨的家产由其长子玉赛音巴依掌管,皮革厂改名为“玉山巴依皮革厂”……他把在北疆各地商店统一经营,取名“福盛行”,为当时伊梨八大商行之一。1898年,他计划投资30万两银子,把皮革厂由手工作坊扩建为机器制革厂。因此,他再度赴德国考察。1901年他回国后,适逢伊梨将军长庚创办新军、设立学校、筹办工厂,安设电灯、电话,给玉山巴依皮革厂投资25万两银子,支持创办机器制革厂,把皮革厂改名为官商合办的“伊梨制革有限公司”,并派了一名蒙古族名叫木群的军官任经理。这样一来,玉山巴依大受鼓舞,即派巴吾东巴依去德国购买机器。经过协商洽谈决定把德国杜尔拉赫机器制革厂的全部设备买下来,委托俄商在90天内,用火车、轮船、汽车,把全部机器设备运到中俄边界的霍尔果斯口岸。扩建后的伊梨制革有限公司厂址建在伊宁城郊的芨芨滩(现利群皮革厂处)……
主厂房和25米高的烟窗,是从俄国请来的建筑工程师阿肉甫·依在布拉音等人指导修建的。主要建筑材料也是从俄国买来的。1909年扩建工程和设备安装全部竣工。当年修建的烟囱至今还在,那上面写着的“1909”的字样,仍清晰可见。巴吾东巴依在德国还聘请了制革技师马柯思·温格别尔林、斯拉布及70多名技术工人,随机器设备一起到伊宁,协助安装设备和生产操作。
制革厂的工人主要来源于贫困的农民子弟,他们大都不懂得技术。为培养技术工人工厂在开始安装设备之前,还于1907年,在新厂址对面(现伊梨师范学院前楼所在地),开办了“工艺技术学校”,聘请留学回国的依米尔大毛拉、尼扎木丁等人任教,讲授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由德国技师马柯思等人讲授制革工艺和皮革检验等方面的知识、技艺……
扩建后的机器制革厂,在1909年试车,1910年正式投产。当时有工人200多人,厂区占地面积为317229平方米。有锅驼机发电机一组,大小直流电动机22台,制革机械12台及6个木质转鼓。还有维修用各种机床数台,多为德国莫维努斯机械厂1836年的产品,整个厂子的机器设备购置、运输安装、厂房土建等全部投资360余万元(按当时国际流通货币数计算)。工厂的会计、出纳、统计、计划、秘书等管理人员,都是从俄国请来的俄罗斯、塔塔尔等民族的人才。
……1909年,扩建后的伊梨制革有限公司,仅晚于日本在上海1906年投资创办的江南制革公司三年。1913年中国自办的胶革工业有11家,资本共计460.8万元,总投资额只比伊梨制革公司多100多万元。
木沙巴也夫在制革厂正式投产后,于1917年,他又倡办伊梨机器磨面厂、榨油厂,对推进新疆近代工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1910年4月28日,逃居海外保守党的“戊戌变法”倡导人康有为,在写给法庭的奏折中再次提出:“伊梨创办的官商制革有限公司,原为抵制俄货起见,而新疆商务华商有税,俄商无税,不徒抵制托空言,官商亦将坐困。应悬准商民所请,除公司收卖生皮照章纳税外,所制熟品,免再征税,以昭平允,而示维持”。……1915年,皮革产品销售额已达七、八十万元,有百分之六十的产品销往俄国,其余百分之四十销往全疆各地,所产皮鞋、皮靴供应伊型、塔城、阿勒泰等北疆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