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昆明—以文化巷为重点(续完)
标签:
费青陈友松冯至中老胡同昆明 |
(八)
“闲话”该收笔了,但联大教育系陈友松教授不能不读。
前文已经提及,陈友松是柳无忌入住文化巷时的邻居。我曾有幸拜访过陈友松亲灸弟子、联大教育系系史执笔人钱惠濂老师(1943级),钱老师丈夫是联大政治系系史执笔人沈叔平老师(1943及本科、1947级硕士),著名的联大校门旧影就出自沈叔平之手。
钱惠濂、沈叔平在联大校门前合影
钱老师撰有关于业师的专文《好景不只黄昏好,明朝更比夕照明——记教育学家陈友松教授》,其文曰:
陈友松教授在昆明西南联大师范学院任教时,主要讲授教育行政、比较教育两门课程。他知识渊博,对中国和西方的文化、教育、哲学等有广泛深入的研究。陈教授备课认真,教学内容丰富,并指导学生大量阅读中外参考书,还常检查批改同学的读书笔记,不厌其烦。他严格要求学生,使其逐步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他还以自身的经历勉励同学们刻苦学习。他说:“我由一个放牛娃成长为大学教授,主要靠年轻时刻苦努力,奋发学习。你们要珍惜时间,有机会多读点书,立志救国,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1929年考取湖北省官费留美。他怀抱教育救国之宏愿,先后在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就读。历时5年,获得3级学位(学士、硕士、博土)。1934年学成归国之后,先后在上海大夏大学、福建厦门大学等校任教。1939年他到昆明,被聘为西南联大师范学院教授,直到抗战胜利。
……1940年前后,日机常空袭昆明。一次,一颗炸弹将陈友松教授“书床”附近的卞之琳和潘家洵教授的床铺炸毁,陈友松教授的“书床”也遭了殃。除书籍被炸坏外,最可惜的是蔡元培先生所写的一副楹联被炸毁多半,只剩下“从来万里心”五个字及蔡先生的签名和印章。后来蒋梦麟先生特为之补书。陈友松教授请人精心装裱后至今还悬挂在他的会客室墙上。这是十分珍贵的蔡先生和蒋先生的遗墨。原文如下:
先师山阴蔡先生为陈君友松书楹联日:“登临忽据三江会, 飞动从来万里心。”陈君宝之,于国难中携至滇南。民国三十年,敌机袭昆明,毁书舍,殃及墨宝。从瓦砾中捡得残迹四五宇,并先生自署讳三字。付装潢讫,因属为记。时是年除夕前一日也。因作铭日:
字本心画
晚趋蕴籍
蒋梦麟敬书
……1987年11月1日是西南联大50周年校庆,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在北京大学举行纪念会。88岁高龄、双目失明的陈友松教授不顾雪后天寒路滑,拄着手杖让女儿搀扶着欣然参加了盛会。会上,他激动地回忆起在昆明的一些往事,并深情地谈了对联大师生的怀念。
就在第二年——即1988年北大90周年校庆之际,费青弟子袁文在北大法律系组织了费青作品展,陈友松教授赋诗一首,题为《忆费青教授》(已收入《费青文集》):
滇燕风雨共济,麟薮声气相投。
久仰法学新铎,永志政教宏猷。
喜兰蕙芳百世,庆桃李艳千秋。
陈友松女公子陈琚理道出了细节:
院里的费青伯伯是费孝通先生的哥哥、法学专家……1988年4月26日,我父亲写诗一首《忆费青教授》,由我的先生王诗宓以隶书字体抄录在洁白的宣纸上,送到北大法律系一个纪念费青教授的展览会上……
书影
其时,费青已经离世30多年,耄耋之年的联大跨专业同事依然深切怀念“风雨共济”“声气相投”的费青教授,这是一种怎样的深情?!
耐人寻味的是,本文述及的冯至、陈友松和费青等分别供职于联大不同院系,在昆明时未必是邻居;我的研读发现,三位教授都是费孝通任主编、王康任发行人的《时代评论》作者。更令人惊奇的是,三位教授返回北平后都入职北大且同住中老胡同32号院;据《中老胡同三十二号:老北大宿舍纪事(1046~1952)》一书所附“住户分布图”,三位教授是实实在在的邻居。
文字见图,请注意红框标记
如今,三位先生都已西行,或许,在另一个世界,昆明依然是他们共同的话题吧?!
谨以小文向“永生”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致敬!!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