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连”初探

标签:
新疆政法学院图木舒克市五十二团“兄弟连”“落地” |
我在小文“读书读树”里述及了校园里的沙枣树,也曾提及新疆政法学院现址前身是五十二团六连所在地(阅读相关文献和地图,发现前文误写为“五十一团”,已订正);也因此,如果以沙枣树的视角观察,校园南向毗连的“五十二团三连”,或可视为“兄弟连”。
校园内的沙枣树,本人摄
近日,与校园南面一条东西向马路相隔的施工隔板部分拆除,目视可见很多沙枣树。据之前校内园工惠告的信息推测,沙枣树集中的地方大概率会有人员活动。学校西门外已经有一条南北向马路的雏形——地基已完成,此马路向南延伸,通过拆除隔板后的豁口,同样的马路地基也大体就绪……
正是上述条件,使我萌生了一探究竟的念头。
昨天探访的过程并不顺利。
最初想到的交通工具是电动自行车。乘兴而动,一过豁口就被“示警”:已超出使用范围,即将断电。果然,约20米后电动自行车戛然而止。被迫推行至“使用范围”内,归还作罢。
其次想到了非电动的自行车,毕竟自己可以掌握,不再受制于人。上路后发现,考验重重。刚完成的“地基路”凹凸不平,去往沙枣树只能徒步;还有部分路段在“地基”之外,貌似平坦的路面暗藏陷阱——松软的土厚达一二十公分,根本无法骑行。实际上依靠的是较为原始的交通工具——全程骑行和徒步各占一半。
回到“兄弟连”的话题。首先发现的是据路边不远处的“牛圈”和“羊圈”,附近还有几位师傅,有的师傅正在宰羊。
“羊圈”
请教之后得知,几位师傅是五十二团三连的职工。沿“牛圈”前行,有一排杏树,间有沙枣树若干,还发现了几株红柳;继续前行,有玉米地,玉米长势良好。
玉米地,成排的沙枣树既可防风、又可立界
“地基路”尽头横亘一条东西向马路,也在施工中。徒步穿过马路,东行至一片田间地头,一位妇女正在干活。因语言不通,只能连说带比划请教。应该是棉花地,正在用铁钩为薄膜开孔,以便棉花可以出土(膜)。
破土(穿膜)而出的棉苗
看到前方一座较大的院落,土砖砌墙,足有一百多米见方的平房合围。
集体牛羊圈正门
进入院中,见到一位老人正在往车下卸草料,上前请教,汉语不熟练,但证实院落是三连的集体牛羊圈(部分?),内部隔成若干区域,分别由各家自己打理。
院内散养的鸡
细聊后得知,老人名为阿不都热依木,比我小一岁,至少已经在当地生活了五代,四个子女中有从事教育工作的。
与维族老弟合影
回宿舍后查阅资料,五十二团东抵夏可河与四十四团为邻,西、北以突来麦提河为界,东与五十团接壤。前身是自治区农垦厅图木休克总场的齐干却勒分场和总场试验站。1969年划归农三师建制,同年被授予农三师五十二团番号。再往前溯,是巴楚县图木休克区(三区)的齐干却勒一乡和二乡,还有过图木休克所辖的齐干却勒公社时期。农作物有粮食、棉花、果树等,另有牲畜若干;1974年第一产业为主,也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如果说小文“读书读书”是借物(树)学史的话,昨日“兄弟连”维族老弟惠告的人和事就是“微史地”的直接资料——时间可以遡至巴楚县图木休克时期。
来图市一年有余,昨日可谓有意义的思想“落地”——获得了包括但不限于新疆政法学院、第三师五十二团以及其前身的史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