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迟到的补读—以杜汝楫先生为重点(十八)

(2023-03-24 00:05:52)
标签:

杜汝楫

访谈录

郎佩娟

徐征

旧影

(十八)

就我目力所及有关杜汝楫先生的访谈录而言,自媒体近年发表的莫过于《不能忘却的再造之恩——忆杜汝楫先生》一文(作于2014年),作者是法学院郎佩娟教授。聆听当年的录音,感佩艾群火一般的采访热情以及郎佩娟教授的积极配合——不仅接受采访而且为免除整理之劳于访谈后亲笔撰写了深情的怀念之文。

文中写道:

1987年,为解决教材上的“燃眉之急”,在杜先生的悉心指导下,政治学教研室的几位年轻教师承担了《现代政治学》教材的编写任务,我负责其中“公共权力”和“政党”两章的写作。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教材编写,更是我学术生涯的开端。写书的过程也是我再学习、再思考的过程……

教材是1989年1月出版的,杜先生以政治学界一“老兵”的身份为教材作序,肯定和鼓励了我们所做的工作。先生写的序言带着先生的一贯风格,简洁明快、清晰自然、情真意切,全文抄录于下:“由缪晓非主编、几位年轻政治学学者撰写的《现代政治学》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与读者见面了。《现代政治学》既是一本教材,又是一部论著。作者在多年高校政治学专业教学实践基础上,吸收当代政治科学研究的优秀成果,经过独立思考,力图从新的角度对人类社会政治生活进行系统分析。因此,内容新颖,书中的理论模型、公共权力、公共政策、政治参与、政治冲突、政治文化、政治发展等章节,均为其他已经出版的诸教材中鲜见,并且文笔精练,结构严谨,是一本比较难得的教材和专著。我作为一名中国政治学界的‘老兵’,看到年轻政治学学者的新作,感到由衷喜悦”。迟到的补读—以杜汝楫先生为重点(十八)

书影

在此可以补充的是,我曾向缪晓非学长请教,缪晓非学长对杜先生评价甚高,称杜先生有师者之风、士的精神!

如果讨论公开出版物,可能仅有商务印书馆2014年出版的《浮云远志 口述清华政法学人》(以下简称《口述》)一书,内收对杜先生弟子刘苏里和徐征的的访谈,访谈时间为10年前的2013年。迟到的补读—以杜汝楫先生为重点(十八)

访谈录翻拍件

艾群惠赐的资料证实,就以对刘苏里和徐征的采访为例,艾群采访时间也早于清华大学政治系——采访于2011年,采访对象更扩及张桂琳、曾尔恕、许清等——包括前述2013年对王洪的采访和2014年对郎佩娟等的采访。部分访谈内容与《口述》一致,在此不赘。同样可以补充的是,徐征不仅受业于杜先生,论文导师也是杜先生。以下为艾群整理的访谈录(我在录音基础上做了部分调整和文字修订):

我的论文写得是卡尔波普的政治哲学,杜先生说好于是我列了提纲,读了大量的原版书。他让我读的书我都读了,学校的图书馆没有新书,我在北图蹲了半年有什么问题我去请教我的论文基本写完的时候,给他看,他没有改,说写的不错

杜先生说:人一生当中,能读懂几本书是很重要的, 深读几本书很重要当年我读书就是因为一个问题去读几本书,他提出问题,我自己也带着问题,读重要的著作,然后再他去请教他教给我们读书的方法不是知识的坐标,而是问题的坐标,循着问题去找方法我求学过程遇到过几十个老师,别的老师都没有印象,终身只有杜老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我们这一批人很傲气,一般老师看不上,那时师资很缺,坚持在高校的老师有的不尽如人意。在大学遇到好的老师,他可以领着你走一段,杜先生就是属于这种人。我们非常想念他迟到的补读—以杜汝楫先生为重点(十八)

也许与见到弟子有关,杜先生的笑容极具感染力(详见下文说明)

《口述》里杜先生专篇是少有的没有旧影的访谈录。徐征访谈之后转给艾群几幅于国外拜访杜先生时的合影,由此也可佐证当年采访的深度!迟到的补读—以杜汝楫先生为重点(十八)

杜先生与弟子徐征合影于2000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