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读曾公—以《认识周报》为重点(十三)

标签:
李建勋《认识周报》教育行政教育家 |
(十三)
依然聚焦教育心理学系里《认识周报》的作者。
李建勋是傅任敢和牟永锡的业师,在《认识周报》第八期发表了《论大学区与现教育厅制》一文。先摘录原文部分文字如下:
引言
大学区制为现时议论之焦点,政府主张,教界反对。然考其究竟,主张者并无充分的理由;反对者恒夹杂其他作用。求其根据学理,准乎国情,纯为学术求进步,为教育谋建设者,则不可多得,是岂吾国学者惯于缄默欤?尤可异者,反对大学区制之理由,大半适用于现教育厅制。然国人对于前者攻之不遗余力,对后者置若罔闻。何厚于此而薄于彼耶?个中情由,暂置勿论;惟此问题惹国人之注意,值学者之研究,无论何人,当无异议。今不揣谫陋,不避嫌怨,以公平的态度,为学术的探讨;略贡愚见如左:
大学区制虽为议论之焦点,然大学区制之学制究竟如何,恐一般人未明其所以。谨将大学院颁布之大学区制及北平大学区教育行政院规程分述之如左:
a.
b.
吾国大学区制,说着谓采自法国,谨将法制述出,以资对证。
大学区 法国全国有大学区制十七。
a 大学区校长(略)
b 大学区评议会(略)
C 大学区视学(略)
d 大学校评议会(略)
e 各学院之教授会(略)
议论
1、主张者之理由(略)
2、反对者之理由(略)
评论
1、中法大学区制之比较观:
a.
b.
c.
d.
e.
f.
g.
2.对于以上之议论
a. 主张方面 行政学术化……,然究其实际,行政学术化与否,大中小学课程衔接与否,一视教育厅长是否专家,与大学区制无关……
意见
法国大学区制始于一八〇八年。为拿破仑皇帝所手创,带有专制色彩。宜于微小区域。即整个的移于中国,亦不适乎国情;其采取其糟粕而遗弃其精华者,更无论矣!且专业分工为促进教育行政效率之原则,大学校长兼教育厅长并任政府委员,是将学术教育政治三重要职务置于一人之身。无论其人如何有为,亦有顾此失彼之虞,宜乎人讥其庞大迟钝,运转不灵也!……
然则省教育行政机关将如何组织始为完善乎?余意完善之省教育行政组织当具以下条件:
1、民治制或平民化。
2、省集权。
3、专业化。
4、学术化。
5、政治与教育分界。
李文翻拍件
我曾有过几年具体教育行政工作的经历,甚至受命前往多所大学——包括当年教育改革试点单位上海交大和武大——调研,阅读李文有亲切之感。
李建勋教育理论与教育文论以专辑入选《中国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以下简称《丛书》),但上引文不知何故没有收入。
书影
《丛书》附有李建勋简历,从中可以略知这位教育名家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李建勋(1884—1976),字湘宸,直隶(今河北省)清丰县(今属河南省)人。清末秀才,1905年入直高等学堂,后转入北洋大学师范班。1908在北洋大学毕业后,由直隶提学使司派往日本广岛高等师范留学,专攻理化。1911年,由日本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再赴日本就读,1915年回国后任直隶省视学。
李建勋,翻拍自《李建勋教育论著选》,下同
1917年,由严修(范孙)推荐公费去美国留学,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主攻教育行政、教育统计和学务调查。于1918、1919年先后获教育学士及硕士学位。
1920年,由美回国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学科教授兼教育研究科主任。
1921年10月,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同年,又当选为中华教育改进社董事。在任北京高等师范校长期间,他向北京政府教育部召开的学制会议提出“请改全国国立高等师范为师范大案”获得顺利通过,从而巩固了高等师范教育在学制系统中的地位。
文字见图
1923年,作为中国政府代表,他与中华教育改进社代表郭秉文等一起参加在美国召开的世界教育会议。会后再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于192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其长篇论文《美国民治下的省教育行政》是中国留学生以科学方法分析研究教育行政问题的第一部专著。同年教育部又派为考查欧美教育专员。取道欧洲回国后,历任国立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及北京大学教授(1925-1929年)。
李建勋教授在美留学主攻“教育行政”,回国在北京师大为学生讲授这门课,并倡议把这门学科纳入大学教育系教学计划。在一篇序文中他说:“在中国首先讲授教育行政者有两人,一在南京高等师范,为陶行知先生,一在北京师范大学者,为余”。由之,在当时教育界遂有“南陶北李”之称,意思是说陶行知和李建勋是大江南北两位齐名的大教育家。
他给教育行政下的定义是:“系指研究、讨论、计划、指导及处理教育之一切活动而言”。他强调教育行政机关的专业化、学术化,也就是教育行政要科学化。他主张教育民主,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应设有代表性和具有权威性的民意机关,行政首长必须博采众议、集思广益进行领导,而不能独断专行。
他在《关于教育行政之五大问题》中,首先提出教育法律问题。他是当时最重视教育立法的教育家之一。每有机会,都呼呼在根本大法的宪法中要有教育专章,要求用法律条文对教育的各方面给以明确的规定,以保障教育的顺利发展。
他在教育系讲授的另一门课是“学务调查”。他非常注重教育调查,主张无论从事实验研究或进行教育改革,都必须从调查入手……
他关心未来教师的训练与培养,也关心在职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他不断强调作为教师应具备的条件。为此还特意撰写了《师道论》。在他所提出的教师所必备条件中,最重要的是健全的人格,其次是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关于专业精神,一般的解释是从事于斯者,始终如一,不见异思迁。他进一步解释为:必须对教育有崇高的信仰,对于所学有勤奋的努力,对教书育人有不倦的态度。用简洁的几个字概括,就是:敬业、乐业、勤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