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的身影—恭贺曾公文集面世
标签:
曾炳钧文集学者身影祝贺 |
今天是农历八月初一,周六,三伏已过,北京进入“金秋”时节。秋高气爽、天高云淡,气候宜人。
承蒙学长曾尔恕教授相约,中午与《曾炳钧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以下简称《文集》)副主编之一张琮军博士、责编牛洁颖女士等小聚,庆贺曾公文集面世!
曾公,借自《文集》
也许与心情有关,聚餐地点是我第一次踏足的风渡•嘉禾(西餐厅),闹中取静、装饰低调有品位;环湖赏花,沿廊观竹,还“自助”参观了“曾府”(酒店)。
随拍之四
吃西餐、品红酒,共话五年来编辑曾公文集的点点滴滴,共同感佩中国政法大学——也是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先贤之一曾公的深厚学养、学者风范和学术贡献。
昨天,学校出版社公众号推出了与曾公文集有关的一篇重磅资讯:《张晋藩:欣闻<</font>曾炳钧文集>出版而作》,文曰:
我与曾炳钧先生相识于北京政法学院举办的一次科学研讨会,报告人是吴恩裕先生,题目是“中国国家的起源”。由于曾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史教研室听过吴先生的课,所以我应约参加了研讨会。会议期间,我结识了曾先生,他那温文尔雅的气质颇有中国古学者之风,而他又曾在欧美求学,落落大方地应酬于来宾之间,又显示出西方学者的气派……
我在转发微信时凭记忆附了几句话:
1955年,(北京)政法学院召开第一次科学讨论会,吴恩裕、徐敦璋、曾炳钧、杜汝楫等提交论文。阅读张晋藩先生新作得知,当年张先生也曾与会!这一细节第一次获悉!
查阅当年的文献《教学简报》(以下简称《简报》),我的记忆有误。
《教学简报》翻拍件
出版于1956年5月25日的第16期,《北京政法学院第一次科学讨论会工作计划》位列第一篇,此文开篇就是讨论会的“计划”:
1.
2.
……
全院大会或分组会均可邀请校外人士参加。
3.
(1)吴恩裕:中国国家起源的问题。
(2)徐敦璋: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中的合法权利和地位的问题。
……
同年6月30日出版的第17期载有“院闻简讯”,第一条题为“我院举行第一次科学讨论会”,内容与“计划”略有差异:
我院第一次科学讨论会已经于5月27日举行。参加这次讨论会的除本院的教学工作人员和一部分研究生和本科生外,还有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央政法干校、北京师范大学、外交学院、中国政治法律学会、中国外交学会等学校、团体的法学和历史学的研究工作者,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外交部、内务部、高等教育部、司法部、对外贸易部等有关单位的代表,共计四百多人。
……5个分组会上,共讨论了下列7篇论文:杜汝楫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在我国过渡时期中的作用”,曾炳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是社会主义的国家机构”……。下午举行全会,由钱端升院长主持。……在全会上提出讨论的两篇论文是:国家与法的理论及历史教研室吴恩裕教授的“中国国家起源的问题”、民法教研室徐敦璋教授的“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中的合法权利和地位的问题”……
校史里的相关文字与17日简报一致,由此推断讨论会实际召开了一天——即5月27日全天。与会代表包括了人大等高校,也佐证了张晋藩先生的记忆。以四百人与会的规模,彼时没有教学楼,联合楼教室的空间也有限,推测大会会场在礼堂。
1956年,学校出版了《北京政法学院第一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参会的九篇论文——包括吴恩裕、曾炳钧等的论文——悉数收录,曾公论文收入时更名为“我国国家机构的民主性质”,《文集》以同名收录。
论文集目录翻拍件
承曾尔恕教授信任,我负责撰写了曾公学术年表。1956年项下,曾公出任了“国家与法的历史教研室”主任。上引《简报》证实,讨论会前后,依然是“国家与法的理论及历史教研室”。“国家与法的理论教研室”和“国家与法的历史教研室”分立时间应该在讨论会之后,曾公是“国家与法的历史教研室”的创始主任!
《文集》载旧影之一,业师薛梅卿教授(左一)文中提及入教研室后经常请益的两位前辈曾公(左二)和戴克光教授(右一)均在场
有必要在此补充一点,学校于1955年9月7日成立了北京政法学院学术委员会,钱端升任主席、刘镜西任副主席,曾公也是委员之一。
翻阅煌煌三册精装《文集》,厚达九百多页。曾公从1928年发表《印度问题之鸟瞰》到1985年撰写《古希腊的法治与民主(上)》——也是目前所见曾公的最后一篇文字,著述时间长达近六十年!以1985年撰写的《古希腊的法治与民主(上)》为例,仅从题目就可合理推断,彼时一定撰写了下篇。也许下篇正静静地“躲”在某个角落,等待有心人去发现……
《文集》是厚重的,也为在校的莘莘学子提供了“为学为师的榜样”(张晋藩先生语),值得深读细读!
曾尔恕教授签名惠赐《文集》
谨以小文感谢曾尔恕学长签名赠书并恭贺曾公文集面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