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稀有金属”吴寿彭(三)

(2022-03-30 16:22:58)
标签:

吴寿彭

苏格拉底

柏拉图

研读

妙文

(三)

前引费振东文中明言:“犹忆卅年前,诵读君篇章”。因没有更多细节,无从判断其所读是何“篇章”。但以我所见吴寿彭著述,无论是诗作,还是文论,都始于就读大学期间。费振东文中提及的“卅年前”更是创作高峰。费孝通尊崇的吴氏对于包括亚里士多德在内的希腊先贤的研究就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

1939年,吴寿彭在《碧湖》连续发表了三篇重磅文论: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传论。吴寿彭1959年开始应商务印书馆之约持续翻译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等名著,此时译者的希腊研究至少已持续了二十多年。

鉴于我有限的目力所及文献里极少有人论及吴寿彭早期的希腊研究,我愿在此恭录吴寿彭的论苏格拉底原文如下:

苏克啦底传序论(按:苏克啦底今通译为苏格拉底,为尊重译者和历史,保留原文译名;其他译名如亚哩多德今通译为亚里士多德等也同此。)

自苏克啦底死后,从游诸子,并纪其生平言语行事,称诵于当世者,盖有亚来克柴梅拿,安铁瑞尼,埃金尼,浦里克啦底,法杜诸子,亚哩多德所谓苏克啦底语录,成为纪元前四世纪中著书一式者也。青年学士,有所感召,推源其委,则大抵得之苏克啦底;有所发挥,明辨审问,又大都托之于苏克啦底。其崇奉之盛,若众星之拱北;澄空黝冥,相与焕爛,百世而下,犹令人旷野徘徊,企望无极。而其中崔诺丰与柏拉图二人之作独传。世多以崔诺丰所记浅易近人,为得其真。若柏拉图所述,则每几乎神矣。余意一代大师,惟最大弟子能识之。崔诺丰本行伍之雄,心直口快,远役归来,所尊已戮,痛切当时,因务搜罗,本有闻必录之义,将为后世征信之文。柏拉图幼志于学,二十而从苏克啦底,八载追随,不违如愚。临终之日,印刻逾深;闭目开目,忽前忽后,所见其灵,诚在言语之外。转之四方,遍交当世积学,各与讨论短长;晚岁著书,穷究天人之间;虽纵横抒缩,逞己胸襟之阔,而苏克啦底之魂,缭绕笔端,宛然可得见也。故兹传所本,一以柏拉图为主,崔诺丰为证,偶或旁及,并注页端,文前略叙希腊古来诸子渊源,稍助贯穿;文内间入史传载记之事,藉明处境;如在高明,盖为多赘。

                             吴寿彭序于杭州二十四年十二月

论曰:贝哩克哩有言:“宇宙之大,无奇不有;而众奇之最,莫过于人”。夫人之所以超于万物者,非以其能学与思耶。柏拉图柏落大哥啦篇中谓雅典乃希腊智慧之社坛:是岂虚语。而苏克啦底固其中主神。后世修文之士,于兹奉其信香。尝诵孔子之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诚古今学人通病,亦雅典时流之患。苏克啦底之兼,言行所持,盖可以无大过矣。日就月将,不以寒暑而稍辍其功,此其所以大成也欤,将非天纵之资,自有神启者乎。以“埃沦沽”法盘问世人,无所限其对手,无所限其题材,无所限其范围;随机发凡,其引人曲折,一无所迷,虽丛薄林深,莫得蔽其湛然;当代诸子,原皆雋杰,而莫可抗衡。盖博闻返约,则圆融而无可不通;止于至善,则内定而有不可乱。彼一得之士,局促自喜,失其方隅则慌而怯,虽藩篱则茫然不能自覓归途者;安得不有仰之弥高之叹哉。自狱中之对而后,于斯绝响。后世大家或构思达旦,遂传金石;或致精于偏,佳作一二;或忽焉有会,因出妙谛。若乃全无假借,共相对勘;山崩不动,麋鹿不瞬;万物错综,适供诠释,纵横天地,以见吾心;智辩之美,孰可并论。方其在世,政人,辞人,诗人正大盛于雅典。夫辞所以论法,政所以出令,诗所以成教,皆国之大经。而时流轻佻,群务其末。诗之所求,不外音节入调;辞之所求,要亦辩难能胜;政之所求,惟可固位逞志。乔其亚以当代名师,传辞学至雅典,轰动远近,而苏克啦底从容奚落,等之庖丁;以字句为油盐,取听者之欢心:是岂学者之素业哉。夫鞋匠之末,制鞋犹必求一脚以定其尺寸。故为诗必依于美善;为说必依于义,为政必依于礼。如是美善等类;如是礼义等类;苏克啦底梦寐以求之者,彼诗人辞人政人则忽之。是将何所受其尺寸,安在其能藉诗文政法之用,立化民成俗之功。亦徒恃音节才辩权谋之技,以从群氓之蚩蚩,转窃个自之利养而已;反乎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之旨远矣。如是而终与世违。尘界滔滔,政人辞人诗人之国也。哲人其萎乎。卡里克儿谓天下噩噩,可以力胜,不可理喻,毋为若是,徒自苦耳。举世皆浊,吾扬其泥。苏克啦底何取于此:国犹人体,为学为政,所以治其疾病。吾虽不在位,实乃唯一真医。倘效小人谄众以苟得,吾宁与之药石而犯怒也。人间不喻,行当叩之天上。后之览者,反复乔其亚之文,孰无余痛。“稀有金属”吴寿彭(三)

吴寿彭文论(翻拍件)

也许与载文刊物《碧湖》不太有名有关,此文很少被引用。更难想象,这样的妙文出自工科学子的笔下。以文中注明的1935年计算,此文的知识积累至少已在四年以上。以我个人的阅读体会,就文中对于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师徒关系的深刻理解以及苏克啦底为人为学的精到点评而言,此文应是厚积薄发之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