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游”东吴大学老校园(六)

标签:
葛堂维正楼东吴系统法科葛赉恩 |
(六)
前引程丽莲、高雷撰《东吴大学》附有一张“老校区平面图”,有助于我们获得老校园的整体感。
平面图
图中的“牌坊”即本文的校门。前文所述“孙堂”纪念碑没有标识,大概率已无存。“林堂”南向东西两侧相对而立的分别是“孙堂”和“葛堂”。关于“葛堂”,《东吴大学》简介如下:
“葛堂”现名“维正楼”,《东吴法学院年刊》里称之为“Cline Hall”,《年刊》所附“Science Building”是同一座楼。
据《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辞典》,葛赉恩(John W. Cline),美国人。早年就学于田纳西州范德比尔特大学,获神学博士学位。1897年来华传教。1905年任上海中西书院院长。任内,兴建校舍,改善宿舍照明条件;主持改良课本。1911年主持上海中西书院并入东吴大学事宜。同年至1922年,任东吴大学校长。其间,注重提升师资,完善教学基础设施,注重发展理科;主持颁授中国第一个神学学士、法学学士、理科硕士等学位;1915年主持在上海创办法科;1920年主持设体育专修科。1922年辞校长职。后任东吴大学校董会副会长。
《简史》不仅附有“葛堂”历史照片,而且有细致的描述:
1919年的美国卫斯理教会传教一百周年庆祝活动,为东吴大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这意味着差会将在资金、人员等方面加大对在华教育事业的投入。东吴大学此时正专注于理科的建设和发展,建筑一幢理科大楼已迫在眉捷。1920年,美国阿肯色州小石城第一监理会教堂向东吴大学捐赠65
000美金,用于建筑一幢理科大楼。这是东吴大学自开办来所接受的最大的一笔捐款。用此捐赠所建的理科大楼被命名为“葛堂”,以纪念葛赉恩校长的父亲,他一直是小石城教会忠实的教友。
《简史》附图
《简史》以专节介绍了《葛赉恩时期:“东吴系统”建成》,“东吴系统”包括苏州的文理科、上海的法科;苏州的第一中学、上海的第二中学、湖州的第三中学、无锡的第四中学;二十所附属小学,以及与东吴系统有关联的、和其他教会合作的南京神学院和北京协和医院。
作为校友,费孝通曾就读于东吴一中和医预科,其胞兄费青除了同样就读于东吴一中和医预科之外,还就读了法科,其东吴学历堪称完整。以下摘录《简史》里的相关文字如下(顺序略有调整):
第一中学
宫巷书院迁入天赐庄后,大部分学生就其知识水平来说只相当于中学程度,所以东吴大学开始几年内只能开设一些中学课程,直到1904年才开始设置大学课程,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同时,中学也保存下来,成为东吴大学第一所附属中学。第一中学从一开始就开设在东吴校园内,一直没有从大学部剥离。1912年孙堂交付使用后,“林堂”则完全给中学使用。中学分为初中(学制2年)和高中(学制2年)两部……
医学
东吴大学开办后,柏乐文曾于1903年组建东吴大学医学院。事实证明,医学院对于东吴大学来说是一项力所不能及的重任,因为缺少必要的精力、人力和设施,所以一直没能发展壮大。1912年,几个教会系统在南京合办了一所医学院,监理会是发起人之一。东吴大学就此停止开设医学本科课程,转而开设医学预科课程,为那些想进入医学院的学生提供预备训练。
费青后来转学的法科,《简史》也有介绍:
法科
东吴法科的创办是葛赉恩校长任上的一项重大成就。
上海中西书院并入东吴大学后,大批预备班的学生还留在上海上课,由中西书院的一些老校友、部分教师及当地教会人士共同维持。1915年,在韩明德牧师的要求下,葛赉恩校长委派兰金到上海主持学校工作。兰金到上海后重新组织教学,制订教学计划,并把该校命名为东吴大学第二中学。
当时的上海对兰金来说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尽管辛亥革命已经失败,民主共和国却已深入人心,打着“民国”招牌的北洋政府还得标榜“宪法”和法治。社会存在着对律师和司法人员的大量需求,正如兰金所说:中国注定要有一个现代的政府。现代政府顺利建成和运转的前提之一是强有力的司法。社会要求学校培养大量合格的法律人才来担任司法职务,来组织律师行业,建立现代意义上的法庭。而当时的上海有不少与领事法庭、会审公廨有关系的法官、律师,有一批在国外获得法律学位的归国学者。兰金抓住这种有利条件和机遇,利用二中的教室开办起一个夜校形式的法律学校,英文校名为“The
Comparative L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