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阅读圆觉寺咫尺之遥的永安寺《调查简报》,愈加体会到范锦诗“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宿白先生的“博学”——包括“宗教考古”“古代建筑”和“版本目录”等方面的造诣。
从永安寺钟楼上远眺圆觉寺塔,本人摄于8月9日,下同
永安寺山门
文保碑
“沿革”显示了宿白扎实的文献功底,其文曰:
永安寺在浑源县城东北角,俗名叫“大寺”。它的兴建,据寰宇通志卷八十一说是金代:
“永安寺,浑源州治东北,金建。”
后来一场火灾,全部毁废,寺里的僧人也都四散,至元大永安禅师铭上说:
“神州永安寺者,古之道场,经烽火后,僧亡寺废。”
元朝初年,本州大地主兼大官僚高定和他的儿子高仲栋把当时一位颇有声望的归云禅师邀来主持,捐资重新建筑了佛殿、云堂、方丈、府库。大永安禅师铭上说:
“有本郡高君永安居士,其子仲栋乐善居士……敬三宝……大修伽蓝寺,实高君之力也。于此寺有大因缘,焚香择火,朝夕殷勤,父子相谓日:‘若非革其律居,终不能兴。’时闻口口归云大宗师退居竹林,……适驰疏敬请,师欣然而来,驻锡不数年,并建佛殿、云堂、方丈、府库;轮奂一新。成大丛林。”
寰宇通志卷八十一:
“高定……仕元,至永安军节度使……其子仲栋……”。
顺治浑源州志卷上也说:
“永安寺,元……都元帅高定建。”
归云死后若干年,寺况无大变化,一直到至元二十六年寺里又得到高家的支持,由保德州请来归云重孙西口禅师来寺主持;并且又兴建山门,购置佛藏。大永安禅师铭:
“(归云示寂),迩后虽经数大住持穷智极力,竟不能振。……至元巳丑,永安虚席,寺门执事谋于口口州执节高仲挥、宣武将军高琰。闻保德州承天寺云溪嗣法西公长老,归云重孙也,有德宗师,驰疏邀之,师诺然来居;不再年,……创建大解脱门五楹,……次年,遇大坛越宣差人都鲁经过神州,感师之德,闻叙藏经之缘,遂捐已财,宝钞五千,以充经价;遍化信心,所获不啻前数,输貲一万贯,置贝章六千轴,……三门严丽,藏教焕然,成一时之壮观。”
至元三十年西退休,三十一年奉训大夫浑源州牧杜让和监寺文兴为他立石,文中除了赞扬他的功绩之外,又附带把寺的历史叙述了一遍,这个文件,就是前面所引的大永安禅师铭:
“奉训杜侯任之神州,慕师之道义,愍师勤迹,谓副寺文兴曰:‘长老住经几何?’兴日:‘自至元巳丑,退堂癸巳莫秋。’太守日:‘若斯奇人,世固罕有……志诸石,庶千载之下,声名不朽。’
三十一年岁次甲午,初夏……大永安禅寺监寺文兴立石……奉训大夫浑源州牧兼管诸军杜让立石。”
延祜二年。高定的孙子高璞,又捐款在寺内并建了一座传法正宗殿,当时寺的住持是月溪觉亮。传法正宗殿匾牌上详记此事:
“旹大元国延祜二年四月日大功德主永安居士孙将仕郎前本州判官高璞并建……传法住持嗣祖沙门月溪觉亮立”。元朝末年,义兵纷起,当时的统治阶级没落逃亡,和这些统治者结不解缘的寺院一直等到大明帝国成立,新统治者巩固之后,才又恢复旧观,重新修葺。环宇通志卷八十一:
“永安寺,……国朝洪武十六年修。”
这新的统治阶级为了加强利用宗教来麻痹老百姓,所以普遍地在各地方设置僧道司,浑源的僧官就设在永安寺。同时,又把永安寺大加扩充。浑源州志卷八:
“永安寺……明洪武间,置僧会司,并报国寺入焉。”
此后,嘉靖二十二年、万历十五年、十八年,地方官吏又各部分地修葺数次。传法正宗殿匾牌上记:
“旹大明嘉靖二十二年岁次癸卯五月吉旦山西行都司大同后卫指挥使郭江重修”
又记:
“旹大明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仲春钦从守备浑源城以都指挥体统行事指挥使云中郭江子郭翰勋孙郭恒禄重立”万历重修地藏王堂碑记上说:
“万历庚寅……州僚捐赀……重修。”
清初,大同总兵姜瓖据云中,反抗满清,明裔方应祥在州起兵响应,后来清兵炮陷东北城角,入城后又大肆焚掠,永安寺想也不能例外。顺治浑源州志卷下里说:
“(顺治五年)三月初四日,炮陨东北城隅,……城中……殿舍,焚折几尽,乡村抢掠一空。”
康熙初年,地方初定,地方官吏又捐金兴修。康熙永安寺焚修碑上说:
“旧有永安寺,兵燹后……幸我郡宣公,讳喻齐,三韩人,来莅兹土,捐金(兴建)……告竣。”
过了几年,这位宣公又在山门前捐修一座牌坊。前碑上记:
“……厥后,康熙十八年春,建修‘亲保善林’牌坊一座。”
此后,康熙四十九年、乾隆二十六年、三十四年,又连二接三地大肆修补。康熙重修永安寺碑记:
“戊子夏杪,余(马象观)奉命牧浑,偶一至焉,目击颓垣败瓦……(乃)首倡兴修。”
传法正宗殿匾牌上也记:
“大清乾隆二十六年重创并修”。
乾隆重修永安寺碑上说:
“历久荒古,恐遂至于泯灭……首捐金…未旬月,金钱毕集,迺量度旧址,图画今制,鸠工庀材,择能而才者董其役,至壬午冬十月工竣。”
乾隆以后,整个的满清帝国趋于没落,老百姓不必说,就是州内有钱可施的地主官僚们,对此也无多大兴趣。所以除了嘉庆初年稍稍修理一下之外,便没有什么大建设了,嘉庆创修重修碑记:
“嘉庆十年……重修寺院。”
清末民初更形冷落,后殿铁佛舍倒了,再也重建不起来,等到1925年阎匪锡山洗劫寺产之后,连正殿都日渐倾斜,无力补萁了。
附1.寺名问题
寺名“永安”,大概是由元初高定父子捐资重建以后才开始,唯一的证据,就是尊归云禅师为第一代,大永安禅师铭上说:
“(归云)驻锡不数年……成大丛林,尊师为第一代。”
这个推测如果没有错误,那么,寺名永安,便可能因为再兴寺院的大施主高定号永安居士之故。至于高定号“永安居士”,又可能因为他最后的官职是永安军节度使的缘故。高定,元史、新元史都没有传,他的事迹,见环宇通志卷八十一”:
“高定,浑源州人,好学敦信,尚气节,仕元为云中招讨使都元帅,永安军节度使。定谓诸子日:‘吾蒙国恩,致位侯伯,布衣之极,曷敢久贪爵宠乎?’遂解印绶,致仕而去。”
乾隆大同府志卷二十二又补充了几句:
“定长于吏治,所至奸宄屏迹。”
高定高仲栋父子既然重建寺院,而定的孙子高璞又扩充寺院,并建传法正宗殿。此外,大永安禅师铭中又记有高仲挥、高琰二人再兴禅寺,这二个人的名字和定子、孙,同用仲字,同从玉旁,大概也是高定的后裔。我们粗粗地整理一下记录,就可以发现高家至少有三辈和永安寺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这是当然的,过去的宗教向来是和剥削阶级统治阶级站在一条战线上,互相利用的。等到明朝一统,新的势力发生,寺里又添置了“僧会司”,高家在僧会上的地位便从此起了变化,因而也就无力及此了。
附2.寺扩充问题
……
原文附图
(六)
“传法正宗殿”是永安寺的正殿,也是《简报》的重心,充分体现了宿白“古代建筑”方面的造诣。

从钟楼俯瞰正殿

传法正宗殿
在此摘录部分文字如下:
传法正宗殿是永安寺正殿,在护法殿后。南向。自三门经护法殿、东西朵殿和中院东西配殿,到此恰符伽蓝七堂之数(后院铁佛舍不计数内)。
1.台
台平面随殿身作长方形,前面附砖砌月台。月台比台窄短,正面叠石级五步。月台前部,东侧立一石幢,八面,文字剥蚀不可识,由须弥座和承盘上的花纹,大致可以断定是元代物,西侧立一碑,文字漫漶,但还可以看出第二行下面的撰碑人姓名:
“奉训大夫知沂州东口巷道人郭迩撰文并书丹”和后面的几行白话偈语。
《简报》详尽考证了平面、枓栱、梁架、柱和础石之后,又对殿顶、藻井和匾牌进行了叙述:
6.殿顶
殿为四注顶,最上部有极微的推山。角柱生起,所以簷的全部成为两端翘起圜合的曲线。簷椽、飞簷椽的卷杀,由外端一直可以到椽长的三分之一以后。线条柔缓,极为美观。殿顶覆黄琉璃瓦。瓦色尚鲜,正脊,垂脊都用琉璃雕专(砖)所砌。琉璃鸱吻和正脊正中的琉璃瓦饰,样式和大同善化寺普贤阁的极为类似,都是清代作品。

殿顶
7.平棊藻井和天空楼阁
次间、稍间都是徹上明造。当心间佛像顶上起藻井,藻井前置平棊。
平棊藻井下,扇面墙和五椽袱上,起天空楼阁:在五椽袱上的是重簷,施枓栱三层,即上簷、下簷、平坐。扇面墙上的是单簷,施枓栱二层,上层承托藻井下缘全部枓栱,都用四十五度斜栱。这部精巧的小木作,高不过四尺,结构玲珑,可惜我们的照像未能完成任务,现在只好就记忆所及,略略报道一下。

室内不许拍照。此图借自《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分册),下同

8.匾牌
匾牌悬当心间簷下。高大朴素,全部都未雕花,牌带下垂。牌舌嵌牌带内,这种样式,正像营造法式卷七所说:“牌舌、牌面下两带之内横施者。”
而匾正中的“傅法正宗之殿”六个大字,体兼颜柳,方整古劲,也不像明以后的书法。等到第二次覆勘时仔细观察,才发现牌匾两侧还有五行小字:
昭文馆大学士荣禄大夫掌诸路头陀教特赐圆通玄悟大师雪庵溥光书
傅法住持嗣祖沙门月溪觉亮立
旹大明嘉靖二十二年岁次癸卯五月吉旦山西行都司大同后卫指挥使郭江重修
传
法
正
宗
之
殿
旹大明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仲春钦从守备浑源城以都指挥体统行事指挥使云中郭江子郭翰勋孙郭恒禄重立
旹大元国延祐二年四月日大功德主永安居士孙将仕郎前本州判官高璞并建
旹大清乾隆二十六年重创并修
匾牌
这五行小字都是写上去的,因此每次油饰装新之后,就需要重写一回,所以所记的时间虽然不同,但是字迹都是一人手笔。而当中的“传法正宗之殿”六个大字,则是浮刻木面。还是雪庵溥光的旧迹。雪庵溥光俗姓李,大同人,是元代的大书家,道光大同府志卷十七里说:
“李溥光,幼出家为僧,号雪庵和尚,喜读书,经传子史,无不淹贯,善诗,工书,笔法道劲.尤长于擘窠大字,一时宫殿匾额,皆出其手。至元间,奉诏蓄发,授昭文馆大学士,著雪庵集贴行世。”
雁北僻县居然还发现六百年前名家榜题,真是出人意料之外!
(按:据相关资料,原巨匾于特殊年代不翼而飞,恒山管委会找到影印件,以影印件刻字成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