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祝允明行楷《燕喜亭记》

标签:
祝允明行楷燕喜亭记墨迹书法书法家书法史书法艺术书法作品文化 |
分类: 有明一代书法 |
从风格上讲,此作中流动着王书的精神,流淌着王书的血液。
从技法上来讲,此时的祝允明技巧已纯熟,情感的跃动比较均匀,持恒,没有大起大落或脱节,犹如一个蓄水池,其水流潺潺缓缓,绵绵不绝没有牵强,每一个字都闪动着情感的光泽,有着活生生的神采。
从用笔上来讲,以巧为主,许多横画切笔直入,有的甚至没有切笔就露锋直入,因而显得率真又有精神气,其后期的草书作品也常用此法,而收笔多回锋且力送笔端,每一笔的起讫乃至游丝都勾勒得十分清晰,其游丝更显示其用笔的功夫。整卷用笔以中锋为主,用了许多弧形线,大圆小圆大转小转熟练之至,恰到好处,尤其是使转多圆线条不滞不糙,更显示其用笔的精妙。
从章法上来看,纵有列而横无列,字时大时小,有长有扁,字的结构以左低右高为主,偶有左高右低,如第三行“斩”字,因势取形,不拘于常法,上下呼应,在既定的形中,看到活泼泼地来往不定的势,从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明人“尚态”由此可见一斑。
古人所谓:“字高巧处在用笔,犹在用墨。”此作品用墨以润为主,通篇一气呵成,简直看不出到底是什么地方重新沾墨,一路潇洒而去,毫无焦渴,滞涩之感,使线条富有弹性和张力,这与其后来草书用笔苍茫,时见刷笔用墨方法大相径庭。作品最后下了四行半题记,盖了两个白文印:一是祝氏枝山,另一枚是祝氏允明印。
祝允明此时正处在雄心勃勃地追求功名之时,楷法以晋唐法帖为主,也是此间打下的娴熟技巧和文化修养,才有后期天真烂漫的草书佳作。
释文 :
太原王弘中在连州,与学佛之人景常元慧者游,异日,从二人者行于其居之后,丘荒之间,上高而望,得异处焉。斩茅而嘉树列,发石而清泉激,辇粪壤,焚翳,却立而视之:出者突然成丘陷者呀然成谷;洼者为池,而缺者为洞;若有鬼神异物阴来相之。自是弘中与二人者晨往而夕忘归焉,乃立屋以避风雨寒暑。
既成,愈请名之。其丘曰“俟(下缺:……)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余见前辈手录古文百数,盖谓亲书一过,尝得其大略也。映窗展册,足以兴起,后人允明,有志未逮,偶得佳纸,乃录四家文各一篇,聊以自适,安得拟前辈好学之勤哉?成化二十三年秋七月朔日枝指祝允明。
祝允明父为徐有贞女婿,自己又是李应祯之婿,祖父祝颢为进士,曾官至山西布政司右参政,相信在这样的环境里,他受到多方面的熏染。《明史·文苑传》称其“能诗文,尤工书法,名动海内。”
他的楷书早年精谨,师法赵孟頫,褚遂良,并从欧,虞而直追“二王”,其书《出师表》谨严浑朴。晚年,临写《黄庭经》不注重点画的形似,而结构疏密,转运遒逸,神韵益足。嘉靖末的书法家王樨登说:“古今临《黄庭经》者,不下十数家,然皆泥于点画形似钩环戈磔之间而已,......枝山公独能于矩绳约度中而具豪纵奔逸意气。”他的草书师法李邕,黄庭坚,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变化,风骨烂熳。人称:“枝山草书天下无,妙酒岂独雄三吴!” 清代朱和羹《临池心解》认为:“祝京兆大草深得右军神理,而时露伧气;小草则顿宕纯和,行间茂密,亦复丰致萧远,庶几媲美褚(遂良)公。”
代表作有《草书贾至大明宫早朝诗轴》,《箜篌引(即草书曹植诗手卷)》和《赤壁赋》等,流利洒脱,奔放不羁。《名山藏》说:“允明书出入晋,晚益奇纵,为国朝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