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空造境︱汕头大学新医学院设计解读

标签:
医疗建筑医学院突破范式科研中心悉地国际 |
分类: 医疗建筑专栏 |

不论出于历史经验还是当下观察,建筑学似乎都在告诉我们:医疗建筑是一类缺乏造型想象力的实践类型。这里有着流线至上的第一原则和成本控制的理性依据,经过现代建筑的百年进化,由功能所决定的保守实用的形式才是正确的选择。如今,通用的医疗建筑模型可以理解为一种“正交鱼骨体系”,由不同的功能模块依据流线效率进行串联和并置,除了表皮可以微创,空间格局最好按部就班。
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越是在范式稳定的类型上取得突破,设计的效果往往越是令人惊叹。试想一下,一座位于中国南方,以医疗、科研和教学为复合功能的大型建筑,在建筑表皮没有任何“艺术处理”成本的、完全尊重流线配置和正交体系的前提下,依然做出极度差异化的空间形态,会是怎样的挑战?


汕头大学新医学院由港商李嘉诚先生出资赞助,意在营造一座集医疗与科研教育为一体的新建筑。瑞士著名建筑事务所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被邀请作为建筑方案设计提供机构,具备超过二十年医疗建筑设计经验的CCDI悉地国际被委托为建筑/结构/机电全专业设计主体。这样的组合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挑战规则的可能性。CCDI曾经在十五年前与PTW和ARUP合作挑战了奥运游泳场馆的既定规则,这一次,医疗科研建筑成为了创新的目标。
这座建筑位于汕头大学主校区内,基地东侧与中央公园东侧直接相接并延续至西南侧的规划校区,是空间上连接现有校区与规划校区的重要位置。在一组严谨的模数化的老校园建筑及中央公园与规划校区之间,新医学院起到了一种标志性的转换节点作用,以独特巨大的中空形式展现其开放的内在精神,与邻近的新图书馆和美丽校区自然环境隔空对话。为了优化投射入建筑的日照光线,建筑朝向与地理南北轴线之间的略转了10度角。建筑朝向、楼面进深和自然通风提升了建筑的可持续性,回应着基于中国南方地理与气候特征的气候适应性设计原则。


建筑本体的功能配置非常复杂。设计没有采用传统的水平加竖向的功能空间组合模式,而是,围绕着医疗这个核心,临床科研、实验室、医技、培训、医疗教学、数据中心等等空间,竖向环绕着一个中央开放空间进行堆叠,形成“医疗之环”,创造性的解决了复杂功能之间的分区与组合、流程与流线问题。地下一层是设备间、停尸间、解剖室;底层是大中型报告厅,所有房间可以直接对室外疏散;二层包括了人体科学馆、解剖室、办公室;3-9层南楼为实验室,北楼为医学教室和办公。位于十楼的模拟医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自顶部连接着这两大部分。它能够模拟真实的医院场景,设置有门诊大厅、门诊部、急诊部、住院部、手术区、教学区六大区域,符合医疗工艺流程,满足医疗设备的使用。
建筑师在各功能组群之间设置开放式平台,促进空气流通,并提供多元化的自然采光途径,开阔了景观视野。南侧的台位于较高楼层,这将最大限度地减少南侧城市道路的噪音和太阳能增益,并且为中庭引入阳光。北侧的教学及办公区部分采用间接采光方式,为工作和学习提供理想的物理环境。北侧的两个架空公共平台加强了中庭内的自然光环境并改善了建筑内自然通风的微气候。






尽管不完全相似,这座建筑的独特造型、起伏与立面的沟壑被解释为源自“人类脑干系统”的造型灵感,表达出某种探索未知的意向,也是一种与仿生学有关的创意。功能组团的环状集合方式形成了医学的循环路线并且界定了公共平台的位置,这些平台将医学研究与日常学习生活进行了渗透。在原生的概念之下,建筑体型的不规则、平面扭转和侧向刚度不规则、楼板和竖向构件的不连续,构成了结构工程上的技术挑战。ARUP和CCDI的结构工程师采用了两个不同的计算模型进行优化,并且设计和施工相互协作,将结构建造成本控制在不超过普通医院的合理范畴,使得这座建筑得以顺利实现。CCDI的机电团队也巧妙的化解了环形建筑对医疗科教项目复杂管线管井的挑战。
不论现在或是将来,3000名医学学生和500名医疗专家都将充分使用这座充满想象力的建筑,使它成为医疗科学的旗舰和载体。如果说中国的当代建筑为物质消费提供了太多的供给和取悦,那么以医学为核心的科教建筑则是一种罕见的补充,将建筑学与改善人类健康命运的技术理想紧密地环绕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