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多西的建筑:直觉是最好的老师

(2018-03-19 17:43:52)
标签:

普利兹克奖

印度建筑师

现代主义

多西建筑展

分类: 竞赛、论坛、展览
http://s11/mw690/001NWo3izy7j1bvmHJ83a&690

去年这个展,我陪不同的朋友看了三次。现在可以很负责任的说:这是一场普利兹克级别的朝拜。


多西的建筑成就不容置疑,但很多人问我:如何用一句话概括这位冷门大师在今年获了奖?

我暂时想到的回答是:现代主义需要在地域维度进一步验证它的正确性和时间性。


http://s16/mw690/001NWo3izy7j1bwYlMr8f&690
01 展区的入口有如印度建筑一般的神秘

http://s10/mw690/001NWo3izy7j1cbwSfv89&690

一位印度老人的世界大奖

201837日晚11点,2018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公布:印度建筑师、91岁的巴克里希纳•多西(Balkrishna Doshi)获奖。

91岁的多西,究竟是何方神圣?在西方建筑史研究者眼中,他并不是陌生人。现代主义建筑先驱勒柯布西耶的第一代衣钵传承者,至少可以列出重要的三位:在法国本土的克劳德•巴夯(Claude Parent);来自日本的坂仓准三(Sakakura Junzo);来自印度的多西(Balkrishna Doshi);也许因为离现代主义大师太近,其光芒被先辈的身影遮蔽;也许因为对大师的紧紧追随,使其作品难以超越柯布的语言而自成一体;也许因其创作的高峰期,全球化还远没有开始,无法形成世界范围的影响。

这些第一代衣钵继承人给今世留下的印象,似乎远没有后来的普利兹克奖得主来得深刻——纯净的现代主义安藤忠雄(1995年获奖)、科技表现主义的伦佐•皮亚诺(1998年获奖)和诺曼福斯特爵士(1999年获奖)、高密度的都市主义者雷姆库哈斯(2000年获奖)、动态构成主义先锋扎哈哈迪德(2004年获奖),意境深邃的建筑隐者彼得-卒姆(2009年获奖),甚至2012年获奖的中国建筑师王澍也有其独树一帜的符号性和人文观念。而以巴夯、多西为代表的第一代传承者,却长期缺失在专业圈的视野中,寂寂无名


http://s15/mw690/001NWo3izy7j1byug3Qbe&690
02 洞穴画廊被置于最重要的展厅第一位置
http://s12/mw690/001NWo3izy7j1bzrkx50b&690
03 印度的细节点缀在开阔的空间之中
http://s16/mw690/001NWo3izy7j1bzY51Z3f&690
04 1990年的城市规划项目,这样的总图在国内恐怕不行吧?
http://s12/mw690/001NWo3izy7j1bAWsxd4b&690
07 高度相似又各有不同的设计是现代主义的精髓

http://s11/mw690/001NWo3izy7j1bD03XA4a&690

http://s8/mw690/001NWo3izy7j1bEB5pJ07&690
08 多西为低收入社区做的设计展现出一种地域的自治特性

http://s6/mw690/001NWo3izy7j1cjWGjjf5&690
09 多西自己如同洞穴般神圣的工作室
http://s4/mw690/001NWo3izy7j1ckygkb93&690
10 直觉是最好的老师

现代建筑“本源”与普利兹克奖的矛盾性

西方建筑圈近年来感到了“追本溯源”的必要,第一代传承者的创作遗产也被重新发现。2014年,库哈斯为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设定主题为 “回归基础back to basics”,并把克劳德•巴夯(Claude Parent)的肖像摆在主展厅的显著位置。

2018年普利兹克奖,似乎也要补上这一堂历史课。普奖官网上向公共推介多西的代表性作品,全部来自上个世纪的60~80年代,明确的早期现代主义建筑语言,那强劲的力道依然历历在目;印度本土建筑空间特质所产生的微妙影响与变异,仍值得几番玩味。 其历史沧桑所彪炳的文化含金量,也十分确凿。

多西,以91岁高龄,成为获得普奖的第一位印度建筑师。但这并不能让我们确信,普奖群体真的了解当今的印度。他们能够看到的,只是一个印度血统的建筑师与自己的现代主义师祖的传承关系,但今天的印度发生着什么、有着什么样的城市和建筑机制、社会呈现怎样的基本面,他们是否感兴趣?是否了解?是否接纳?

正如王澍2012年获奖,并不意味着中国问题与中国方式,真的进入了西方的价值观体系中。普奖的框架里,西方与东方,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主体与客体,主角与看客,这种关系并未真的发生变化。

地域文化中的特殊与复杂,若真的了解它、发掘它、并试图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护它、发展它,意味着观察者要放下自身的主体身份,以客体的状态融入其中。只有这样的发掘,最终才可以赋予那个民族、那个地域以真正引以为傲的荣耀。但这必须有十足的真诚热爱做根底,并开始一场艰苦的文化冒险。

这太危险,不安全,不值得。普奖已被它自身的殿堂定位所困,放不下傲慢身段,拿不出真的勇气,也收获不到真实的地域文化精髓。


http://s9/mw690/001NWo3izy7j1bGWoHe08&690

http://s14/mw690/001NWo3izy7j1bHqW2pbd&690
12 多西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做的大型社区规划

http://s2/mw690/001NWo3izy7j1bI2oLfe1&690
13 利用开放空间来消隐形式,是建筑大师们的常见手法,多西也不例外

http://s16/mw690/001NWo3izy7j1bJBncP7f&690
15 印度的生活方式既是本土又是全球化的体现


http://s7/mw690/001NWo3izy7j1c0Na7496&690
多西本人来到现场和来宾讲解作品

附:多西2017年在上海的建筑展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于2017729日至1029日期间举办印度著名建筑师、规划师、学者兼机构创建者巴克里希纳•多西(Balkrishna Doshi,1927- )在中国地区的首次大型个展“栖居的庆典 真实 · 虚拟 · 想像——巴克里希纳•多西建筑回顾展”。

本次展览展示了这位建筑师包括私人及公共住宅、社区项目、文化教育机构、城市规划及家具设计在内的逾三十件作品,通过多重尺度的建筑再现模式,在展厅中构建一场横跨多西62年创作生涯的哲思式回望,希望启发中国年轻建筑师关注现代主义建筑语言应用于中国本土的可能性,并期待与观众一同体验建筑这场栖居的庆典。

身体和体验——展览的两个重要纬度

思想与建筑的关系、建筑与社会的关系,以及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来迅速变化的社会背景,这三方面成为巴克里希纳•多西长久以来的根本性思考。在多西看来建筑并不是一种外在的空间、形式或结构,而应该是身体的延展,是人的一部分。建筑的核心是人,关乎每一个人的吃穿住行,关乎天气、地理、美学和文化,建筑必须营造一种愉悦感。建筑和生活共生共存,便值得庆祝。如果不是,便不算建筑。

正是基于这一建筑理念,身体和体验成为本次展览的两个重要维度。展厅以建筑师建于1961年的卡马拉家宅(Kamala House,1959-1961)的还原模型为起点,邀请观众用身体的尺度开启这一场参观。桑珈建筑师工作室(Sangath-Architects Studio,1976-1980)以及艾哈迈达巴德洞穴画廊(Amdavad ni Gufa,1991-1994)以伪透视法的装置形式在展览中再现,呈现现实与超现实的视觉错觉。阿冉亚低造价住宅(Aranya Low Cost Housing ,1982- )被设置为可供摆弄的互动作品,同时,为展览特别作曲的音乐环绕展厅以调动参观者多重感官的介入。

艺术家的家具设计、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在展厅中游走于不同规模之间,模型、绘画、草图、照片、影片、音乐等散落在展厅的各个角落。所有的作品都以非线性的方式展开并相互融合。在这样一个多重尺度的空间景观内,并不设置观展线路,而是期待基于每一位参观者自身的观看和感悟。不止于专业层面,进入哲学层面和精神层面,与建筑师一同展开对于体验式和庆祝式住宅的探索。

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理论与印度社会文化传统的融合

巴克里希纳•多西的建筑作品是其个人生命轨迹的完整映照,早年西方工作经历与印度成长生活的双重维度投射在其一生的思考和创作中。1951年始,长达四年在勒•柯布西耶工作室的经历奠定了多西建筑生涯的整体走向,六十年代与路易•康就印度管理学院艾哈迈达巴德分校(Indian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 Ahmedaba)的合作触发了多西针对教育机构建筑空间形式的深入探索。然而,面对印度后独立时代的社会场景,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在多西的实践中,转换为对印度本土地理气候条件以及沿袭数世纪之久的传统人文习俗的顺应,这其中还包括来自甘地和泰戈尔的印度民族精神的思想性指引。

多西的工作室Vastu-Shilpa(环境设计)成立于1955年。出于对印度贫民阶层的关怀,他设立了Vastu-Shilpa环境设计基金会。该基金会在低造价住宅及城市规划领域的开创性探索在印度内外均享有盛名。1962年,多西成为印度艾哈迈达巴德建筑学院(School of Architecture, Ahmedabad)的创建者并担任首任院长,该学院成为培养印度本土建筑师的重要摇篮,并被视为印度现代建筑及规划教育的先锋和源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