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01】 朱光武——社区营造与人居情怀

标签:
朱光武建筑师房产 |
分类: 主题人物 |
一、老朱印象
有一些建筑师使出浑身解数,快速地积攒了名气,而另一些则是在多年的历练之中被人们感知;有一些建筑师致力于“先锋式”的创作实践,而另一些则在最普通的建筑类型中创造卓越。不论从哪方面说,朱光武都属于后者。在CCDI的“高品质建筑师”之中,朱光武以其平和低调的气质赢得了极大的尊重。从业二十年来,这位建筑师没有设计过纪念堂或艺术馆,却日积月累地将住宅做到了极致。
后来有幸参加过几次他的方案讨论会,常有的现象是:一群年轻建筑师围坐,老朱点一支烟,不说话,以其特有的大眼睛凝视图纸很长时间,然后倾听每个人的意见,略做点评,但不下优劣结论……末了,用一支黑笔,在众目睽睽之下修改总平面,给出一个大致确定又有变化余地的方向,然后,大家捧得手稿,高兴散去,然后,下一拨人进来,另一场讨论开始……渐渐地,找老朱看图的人太多,上海公司三楼他那间小房间门口,竟然时常出现“排队预约”现象。
二、医生家庭走出建筑师
1985年顺利考入学天津大学建筑系后,朱光武突然发现建筑并不是想象的那样“创造”,成熟的建筑师背后需要有巨大的基本功训练积累,绝非一番兴趣就能成就。于是,画渲染、小钢笔、练素描,一年一年磨性子,朱光武自称天赋不佳,但通过严格的训练,竟也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
说起天津大学的老师,据朱光武自己回忆,受老一辈教授们的影响很大,比如彭一刚先生还在给一年级上课,教的就是建筑初步。那时候物质生活普遍比较贫乏,记得张玉坤教授(现任建筑学院党委书记)那时刚留校没几年,戴着一副黑框眼镜,开了裂,用胶带粘上继续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家很容易形成刻苦求学的心境,而时过境迁,今日的毕业生似乎已全然没有那份韧劲。最近老朱刚刚参加公司新近建筑系毕业生的入职笔试阅卷,感叹现在的学生基本功差了很多。我告诉朱光武,现在一些院校在建筑系已经取消了美术课程,他感到非常惊讶。
http://s5/bmiddle/6297644cg7cd12682d134&690朱光武——社区营造与人居情怀" TITLE="【人物01】
三、洛阳五年:1989-1994
1989年毕业,当时没有“找工作”这样的说法,只管叫做“分配”——朱光武被分配到洛阳机械部四院。在洛阳的五年时光很少听朱光武提及,但却是对他建筑生涯至关重要的“起步时期”。
洛阳机械部四院是个一千多人的大院,典型的国有体制。老朱说:“我们CCDI今天一千多人,以为自己很大,其实很多国有院都是一两千人的规模,一抓一大把。”
五年磨砺,说不上什么成就,但非常认真,院里那么多建筑师,就数他加班最多,办公室灯一直亮着。周末几乎不出去玩,都是扎在图纸里。当年有三幢建成项目是光武早期的得意作品:洛阳棉纺厂幼儿园,洛阳正骨医院、洛阳百货大楼。这些项目都谈不上艺术性,但不可否认与城市生活密切相关,比较有“人”味。当时建筑市场虽然没有现在那么大,但竞争也很激烈,好在境外明星也没进来,都是国内一些高手在相互PK。例如洛阳百货大楼项目投标,当时吸引了东南大学钟训正、天津大学黄为隽等一些业内高手,机械四院中标后,当地报纸还进行了报道,让年轻的光武第一次尝到被媒体追捧一回的感觉。
http://s4/bmiddle/6297644cg72e1b7c32c73&690朱光武——社区营造与人居情怀" TITLE="【人物01】
四、南下北上:1994-2002
有了几年的实干基础,朱光武显然不满足于在国有院干一辈子。当时深圳的设计市场比较火,于是毅然决定南下。
一到深圳,发现市场的确很好,设计公司却是鱼龙混杂。朱光武在深圳第一个单位工作不到一星期就发现那是个草台班子,立马走人。正好机械部院的老同事一帮人在深圳开了公司,便去落了脚,基本上是靠“炒更”过日。几个月后,老同学赵小钧、单增亮也在深圳支了个小摊。“我也给他们帮过忙”,朱光武回忆道,“说实话,凭当时那些印象,真没想到他们后来能搞这么大。”
随后转战去了珠海,与人合伙开了公司,一干又是好几年。但珠海毕竟比不上深圳,赚钱糊口容易,专业上的作为却没什么起色——岁月流逝,创作抱负日渐低沉。1998年有了女儿,当上爸爸的朱光武,在平淡安定的幸福生活之中,想必也有一股内心深处的不甘平淡。
其间,每次到深圳出差,总不忘瞧一眼老同学开的那家“小公司”,看到中建的项目越来越大,设计水平也越来越高,还出了几个获奖作品,很是羡慕。
2002年有一天,单增亮说有个项目在天津,领着一帮人北上,没忘拉上朱光武。老朱在那儿第一次见到朱翌友(公司另一个有名的“老朱”)。天津万科水晶城的场地深深的吸引了朱光武——项目的原址是天津玻璃厂,走在安静的大厂区内,高耸的烟囱,沉默的厂房,平静的铁轨,在微风下摇曳的大树……仿佛一位沧桑的老人在讲述着他平凡的往事。如果将大工业时代的感觉在记忆中沉淀出一番痕迹,是否能做出不一样的社区?当年刚毕业的那股又憨又猛的干劲似乎在心底翻涌,二话没说,回珠海打理了一下,举家北上。那时李志立已在张罗着北京分公司,光武在那儿落了脚,算是正式加入中建国际,在天津项目上一扑就是两年多。可以说,没有老朱,就没有现在的水晶城。
http://s16/bmiddle/6297644cg7cd1300973cf&690朱光武——社区营造与人居情怀" TITLE="【人物01】
五、扎根CCDI
自天津万科水晶城起,朱光武等人发展出一种对场地原有元素进行保留、移植、叠加、重构、演绎等手法,并采用退台、错层、挑檐、坡顶等建筑语汇,将多层住宅的空间处理得生动多变,又不失朴实。这在后续的许多成功项目中得到持续的验证和改进。
紧接着,时任CCDI上海公司总经理的陈阳邀请朱光武加入坤和地产开发的杭州项目。对于初成立的上海公司来说,杭州亲亲家园的成败至关重要。只见老朱一出草图,八百万的合同立即拿下,但后来的进展却颇为不顺。项目修改不断,各专业人员在配合上也频繁出现问题,朱光武只好压着年轻人干了许多超出能力上限的事情,认真之余又是无可奈何的费劲。尽管如此,亲亲家园在组团关系上的处理,以及对邻里空间的强化,都为同类住宅设计打开了一丝新的突破。
终于,在宁波复制了另一个亲亲家园之后,老朱盼到了他久违的一类场地:在杭州近郊留下镇的一处原先部队驻扎场地,坤和地产打算将其建成高端社区。2004年,老朱带我们现场踏勘,山林之间,地势起伏,几十年的部队活动在近千亩的土地上留下了四千多棵沧桑的大树,这些大树未经过人工刻意的修剪,枝杈开的很低,树形非常生动,成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建筑师的精心雕凿提供了极大的可能。
老朱怦然心动,试图通过整体设计,让旧元素与新规划和谐共存。这块场地实在珍贵,下手之时慎之又慎。结果带着十多个建筑师苦干8个月。业主得到的成果只有一张总图。
总经理陈阳着急了,立即找光武谈话,大致意思是:抓紧出成果,不能太追求完美,否则整个公司都要喝西北风……老朱听罢,点点头,默默走开,但实际上一点也没听进去。从那天起,他加倍地扑在这个项目上,每天离开公司的时间从十二点延迟到两点、三点……
http://s5/bmiddle/6297644cg7cd135a39684&690朱光武——社区营造与人居情怀" TITLE="【人物01】
http://s7/bmiddle/6297644cg7cd1380970a6&690朱光武——社区营造与人居情怀" TITLE="【人物01】
项目建成之后,我们又去探访了一下:从市中心驱车而来,山林由远而近,层峦隐现之间,一条曲折的山道将人们引入社区。一路上,先是一排排挺拔的水杉,继而是一片茂密的樟树林,小的有碗口粗细,大的需两人合抱。越过小区的大门,顺坡而上,归家的心情也随着红墙坡屋顶的步步接近而悠然释怀——联排别墅特意设于山脚坡地之处。每户分成前后两部分有连廊相连,不仅将建筑体型分小,而且可调整前后标高以适应不同的地形,或上下错动或前后错动,灵活适应树木态势和山地地形。这便是和家园的场所塑造:让这片土地上的老树在新规划中生得恰然。
有了这些业绩铺垫,朱光武在住宅业界渐渐收获了不小的“人气”。一些大牌地产商慕名而来,促生了一系列佳作,其中包括华润地产对重庆建设厂的改造开发项目(现名为“二十四城”,已是当地名盘)、复地集团在武汉的东湖国际社区、天地源集团在苏州开放的特色楼盘“水墨三十度”……在这些项目中,朱光武延续了他对场所的一贯思考:从社区规划到建筑单体,尽可能地将各种历史遗留的场地信息(不论是人造的或是自然的)转化成未来社区的某种印记,这些印记与精心营造的社区尺度形成微妙的互动关系,激发着居住环境的点点诗意,也呼唤人们记忆深处对家园的归属与认知。
有一回,我们和老朱谈及这样一个话题:究竟什么样的项目可以营造出天津水晶城、杭州和家园这样的品质?朱光武的回答耐人寻味,他将六个相关要素按重要性从小到大排了序:
优秀建筑师≤有强烈意愿的甲方≤有控制力的甲方≤有信任度的甲方≤有资金实力的甲方≤有鉴赏力的甲方。
也就是说,在所有的因素中,建筑师的重要性排在最低,而客户的品味排在最高。正应验了“有什么样的客户,就有什么样的作品”,也道出了建筑师的无奈和苦衷。承接每一个项目的过程,其实也是考察客户、分析客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朱以其特有的耐心等待着每个机会,也以其特有的耐心坚持着每一份细节。
http://s9/bmiddle/6297644cg7cd13cdd59e8&690朱光武——社区营造与人居情怀" TITLE="【人物01】
六、设计思想解析
对于建筑创作风头正劲的朱光武,现在总结其设计理念也许为时过早。但是纵观他的多个作品,有两点特征还是非常值得归纳:其一,将场地信息的发掘与社区空间的营造紧密结合,注重居住区不可复制的的整体特征及其对城市空间的间接影响,由此为出发点的设计,往往具备强烈的场所共鸣;其二,关注建造过程的品质控制,关注建筑细部与部品的匹配应用。在CCDI几十位设计总监之中,可能没有一位像朱光武那样在办公室里堆满瓦片、面砖、门把等各种部品和材料——依老朱之见,建筑师对品质的操控,在很大程度上渗透在日积月累的比选之中。
伴随着住宅产业化的推进,居住建筑在设计上的许多内容日趋成熟和复制化,但在朱光武看来,这并不影响居住建筑的创新。中国居住市场很大,很多公司都在做住宅,但真正能够做好的却不多。中国住宅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建筑师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在住宅品质上,朱光武最为关心两类创新:一是社区邻里空间关系的“柔化”;二是多层住宅空间的“低层化”。“这些年,我们在这两方面注入了大量的心血。”从朱光武关注的背后,可以看出一种朴素的人本主义情怀。
很多建筑师到了不惑之年,出于各种机缘而转型。“瞧,我的老同学小钧和增亮已经是企业家,”朱光武笑言,“这两年,志立和王俞也越来越像职业经理人,而我自己还是想扎根在创作的一线,更好的项目还在后头,居住建筑还大有一番可为。” 多年的机缘之中,朱光武早已确立了以“人居建筑”作为个人职业生涯的主攻方向。相信再过十年,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老朱在图纸上耕耘。
对大多数年轻建筑师来说,快速成名的马岩松不应成为我们追逐的模范;边缘化实践的张雷和王澍也不能成为主流的方向。相比之下,朱光武的“轨迹”代表了主流建筑师必须面对的种种历练和从中刻下的悠长痕迹。这些痕迹可以证明,即使在最普通的建筑类型中,也能努力营造出卓越的作品。但愿而那份坚持和执着也能够感染更多的建筑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上蹒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