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村昌平对酋山的误读

标签:
汪军电影古代日本习俗文化 |
分类: 日志时评 |
这是日本电影《酋山节考》结尾的镜头。《酋山节考》根据作家深泽七郎的小说《酋山小调考》改编,有两个版本,1958年木下惠介的彩色版,1983年今村昌平的黑白版。颜色的改变也反映了导演对小说理解的不同,在木下惠介那里,像一幅油画一样展示山村的奇风异俗,他理解的这种死亡方式只是一种风俗,一种文化,人们平静地接受,甚至把它当作一生中最重要的仪式。而在今村昌平那里,黑白的色调烘托出山村的贫穷、愚昧、落后、野蛮,迫于生存的压力村民才遗弃老人,才残杀同类直至自己的父母,这无疑是血腥的,因为这是对人类最基本伦理的毁灭。
在今村昌平版影片的最后,儿子辰平把母亲阿玲婆放在山崖下山时,又违背习俗返回,告诉母亲下雪了,并悲戚地担心母亲的冷暖。身穿单衣的母亲在寒风中正虔诚地双手合十,她没有说话,向辰平摆摆手,让他回去。影片的悲剧效果于此达到最高峰,但却也是影片最大的败笔。这完全是以现代人的眼光叙述古人,如果辰平不认为送母亲上山是酬祭山神的最高仪式,不认为这是一种崇高的传统和习俗,甚至还敢于违背古老的戒律回头、说话,那他的行为就不具备任何宗教和古代的神圣意义,仅仅是迫于生存压力丢弃母亲,是赤裸裸的谋杀,这显然违背了动物界的本能底线。
今村昌平的误读正标志着现代人精神的堕落,现代人已习惯于以经济来解读一切,宗教、信仰、传统、习俗的逐渐瓦解,从深泽七郎,到木下惠介,再到今村昌平,也只有几十年时间。深泽七郎似乎要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古老的村庄人生下来就要准备的死亡仪式,人与神同在;木下惠介说,这是一个封闭的村庄奇异的习俗;今村昌平则说,这是一个贫穷的村庄为了争夺生存资源人类之间的相互掠杀,包括亲人之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今村昌平的电影赢得了西方社会的认可,获得1983年嘎纳电影节金棕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