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发现】电视剧发展必将回归理性

秋推会的冷清,体现了现今虚假繁荣、表面光鲜后面的状态!虽然电视剧相比电影更贴近百姓生活,但创作一部优秀的电视剧实际上也有着很高的技术含量,它需要很深的文化塑造和传承,甚至说是民族的灵魂展现。因此,电视剧内容回归理性是事物的必然规律。
http://magilm.com/upload/20141031/1414750163671642.jpg
当下电视剧市场存在几个大问题:资本扎堆后造成的过度市场化,判断标准缺失,政策限制多而且模糊。资本进入后,大家都很少创新,基本抱着以前的成熟题材在复制,加上本身现今的题材限制,天天喊着创新是很困难的。
每年电视剧大概在500部,称得上是作品的,不过5%。这里存在太多问题,一则出品、制片公司被资本绑架,快速做出成品发向市场,电视台方面一般都以“商品”模式去接受产品,而不是“作品”。如此一来,很容易错过精品,他们认为观众还没到水平线上,不用看什么好东西,但是真的是这样吗?很多电视剧尽管播了很多轮,还是有观众乐此不疲的继续捧场,这才是真正的精品剧,精品有时需要更多的是时间和坚持。
二则主创团队的急功近利,首先首当其冲的是编剧,现在起码2万多的编剧,大部分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接活,有多少个是能静下心去体验生活,揣摩角色的?写出的剧本,乍一看似乎事件冲突很多,很热闹,但仔细一看结构,乱的,再看人物贯穿,这个人是变态的,基本性格都前后不符,都是为了发生事而去写事,为了审查好过,然后最后结尾处随便弘扬下主流价值观就收工了,就这种创作态度,也能出精品,那就真是开玩笑了!
再看导演,现在我们更多是在比谁的手快、拍的页数多,潜下心去研究剧本的时间真不够,再加上苦逼的导演们受制于资方和大牌演员的双重夹攻,就只能勉为其难地戴着枷锁跳舞。最后看看演员,我们经常看到演员改剧本,改的只是让自己更出彩,改成自己更顺嘴的表演程式,有多少在人物上和整体协调上考虑过的?电视剧是个系统工程,各负其责很重要,大家先好好去专研好剧本,不要放任太多去现场解决,先老老实实到把一个大家前期都认可的剧本呈现出来就是成功了,如果过多地在现场随意发挥,那么带给观众的只有惊,很难有惊喜。
引用一句圈内人的实在话:关于剧本,最懂的应该是编剧(合格滴),最有话语权的应该是投资人,最有呈现力的是导演,最有发现力的应该是采购人。现状是,最懂的人只能修改修改再修改,后三位都可以提意见,投资人受制于采购人,导演和编剧相互争功或者相互倾轧,如果再加上一个编审里外搅和,最后啥样谁都不好说了!
如何能做出品质剧?那就要先问自己:我们是要创作出来还是策划出来?心态很重要。再则是紧紧把握主线创作,任何的事件都需围绕主干线延伸,主线的悬念对于电视剧的重要性是决定性的。我认为最关键一项就是塑造人物,一部好作品的根基是人物,它负责带领我们走完整个故事。
最后还是引用一个总结:什么是品质剧?就是情境真实,逻辑扎实,情节推进有力,人物形象突出,情感爆发激烈,节奏张弛有度,人物命运和故事发掘够深够开阔,符合绝大多数目标受众的主流审美。这些要求看似简单,实际非常难做到。但这样的作品,不用你求电视台,而是相互感染的默契!
文 |
版权声明
凡本刊注明“来源:剧角映画”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属北京剧角映画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刊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刊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剧角映画”,违者本刊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