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52【发现】哪类电影更仰赖营销?

(2014-09-12 17:55:40)
标签:

电影

营销

  在电影营销中,对渠道的依赖程度不言而喻,渠道的铺设也成为电影宣发人员把产品变现的关键。把握用户需求,选择适销对路的渠道是电影营销中的一般逻辑。但是,所有的电影营销都依赖于渠道吗?我认为答案并非如此。

http://magilm.com/upload/20140912/1410511766726548.jpg

  借用互联网大佬周鸿祎的名言:“强需求产品可以自我发展成强大的渠道,而弱需求产品独立做很难,必须有一个强大的渠道。”放置在电影语境中,就是强需求电影会自然建立起强大的信息分发渠道,弱需求电影则必须依靠与渠道的合作。

  举个例子,当现象级大片例如《变形金刚4》在国内上映前,影院立牌、公交站牌、门户、新闻客户端、报纸、微博、微信,视频网站、购票网站,甚至是朋友之间的交谈,都在向我们传达着变4的信息。这其中有些是付费推广的,但很大部分都是新旧媒体在自发报道、讨论的。由于观影群体的强烈需求,迫使了各个渠道自发进行报道,从而引发话题效应。无论媒体是粉是黑,都不得不提及这部片子。

  而与过去主要依赖传统媒体宣传不同的是,自媒体的崛起,影片信息的到达可以在短时间内扩散至整个社交媒体。这个时候没有哪家媒体会放弃变形金刚4的选题,否则将会在短时期内被用户放弃。对这类有强需求的电影,传统媒体渠道的作用实际微乎其微。依靠强需求人群(包括用户和媒体)的自我营销能力,导致弱需求人群产生了讨论和观影的强需求。强需求人群能量的聚合,使得《变形金刚4》最终获得19亿票房。

  除了现象级大片,绝大多数电影都可以归入弱需求产品。其信息的分发需要依赖渠道的配合才能准确达到目标人群。不过,对其粉丝人群来说,无论影片质量如何,都是强需求产品。从我们看到的实例来看,很多品质还不错的电影在营销上也下了很多功夫,但最终票房并不理想。原因在于其对渠道的分析并不准确,营销缺乏聚焦,使其原本对影片有需求的人群没有接收到信息,缺乏信息的二次或更多次的分发。

  而以《变形金刚4》同档期内的《分手大师》为例,影片异军突起,是如何完成4.6亿的票房成绩呢?宣传方在细分用户,话题引导,渠道选择上下足了功夫,但深层的驱动力则是邓超、杨幂粉丝的强需求所致。第一,把邓超的“贱”杨幂的“飚”等预先设置的话题,通过社交网站、视频网站在强需求人群中扩散。第二,大规模的路演将强需求人群聚集起来,将路演场面作为话题再次传播。第三,深度的明星访谈将信息强化。然而《分手大师》对大部分观众来说是弱需求,宣传方所有的行为都是在引导弱需求人群,打通这部分人群的信息扩散的管道。营销策略的设置,都只是为了信息传播的第一步,渠道构建的能力仍然来自强需求的粉丝人群对信息的分发与扩散。

  对于强需求电影来说,渠道的营销是锦上添花,而弱需求产品对于对渠道的依赖程度要高很多。在暑期档看《变形金刚4》对于用户来说是强需求,产品会利用用户强需求,自建起众多的分发渠道。因为强需求能形成口碑,而口碑的形成则会成为检验产品的一个标志。这时候,档期、特效、明星、品牌效应等等只是形成强需求的必要条件。

  文 | 余柯儿

  版权声明

  凡本刊注明“来源:剧角映画”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属北京剧角映画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刊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刊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剧角映画”,违者本刊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