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专题】“粉丝电影”靠谱吗?

标签:
娱乐 |
“粉丝基础”越来越被视为一部影片成功的重要因素。近来引发银幕上下一片热议的《后会无期》和《小时代3》都被认为是“粉丝电影”的佳例。不过要说“粉丝电影”,几乎同期上映的《我就是我》从根本上就是一部针对快男粉丝的纪录片,却在电影院中默默无闻。与前两部聚光灯下的影片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我就是我》赢得了几乎一边倒的好口碑。这样一部出色的纪录片不敌两部备受关注的商业大片,背后固然有档期、影片类型先决因素,但同样是“粉丝电影”,境遇差异如此之大也让人不由得产生疑问,“粉丝”们真的靠谱吗?
http://www.magilm.com/upload/20140815/1408090071927396.jpg
1、在电影上映之前,《我就是我》也曾有过“20天众筹500万”、“上海千人超前观影粉丝疯狂”这样的新闻出现,这些疯狂分粉丝们为什么都没有“如约”出现在影院呢?
麦田(华谊兄弟制片人、编剧):
粉丝电影是伪概念,是文化现象,从电影内部的思维来看,明眼人知道,有效的只是少数人,他们是特定的社会资源,资源在他们自己手里,如何与拥趸保持粘合。是经过了长时间的发酵,形成了文化品牌。精密的经营与维系,运用了大量的团队,以及社会资源。比如,郭敬明,最为一个经营者,他十分清晰的知道受众想要什么,是即便是“猫王”,“披头士”他们的电影也不如他们的唱片好卖。 韩寒、郭敬明,他们的作品先不论价值观是否有误,最终,仍然是用电影手段做“高概念”的经营。我们还是要从分众的角度理解未来的电影产业,才会有延续性。
TX(资深影评):
一方面是因为纪录片类型不讨市场喜欢,大众接受不够;另一方面快男10强的粉丝数量与韩寒、郭敬明比起来着实逊色了不少。 史今(影视专业学生):
对于这样一部电影,观众的认可度其实是不高的,但是它有着成熟的包装体系,是用最商业的手法博得眼球。就是因为这种商业手法太多过于泛滥,又因为它是一部纪录片,所以真正吸引的人群是了解故事背景的人们,所以它对于受众是有要求的,虽然成片质量不错,可是对于这些盲目疯狂式的粉丝,看着的却不是质量,而是符号,而符号只需要出现在一个点上,让他们有一呼百应的效果就好了,他们也不会真的去探究它,更不用也未必值得去电影院欣赏它。 张蕊(公关公司职员):
粉丝群的基数相对于整个观影群体来说还是少很多,在这样的基数下宣传效果肯定会差很多。我就是没有收到任何宣传的信息,如果就是一部很真实的选秀纪录片的话本人还是很感兴趣的,个人认为还是宣传的噱头有问题。 蓝宝木(宣传媒介):
超前观影是有组织的观影活动且免费,试问别人付钱请你吃饭,还有你喜欢的人在饭局,问你今天开心吗,你会说不开心?问你下次还来吗,你会说不来?可是真的要你自己掏钱来的时候,你真的会风雨无阻的来吗?粉丝在聚集起来的时候才疯狂,没了组织其实也还理性。谁都不傻,看过一遍的东西给他传传口碑还行,真要组织亲朋好友真金白银的来观影还是不是很靠谱的。 新年(华谊兄弟宣传总监):
这个真心不知道,可能捐500万的人都去了吧。我认为《我就是我》高估了节目粉丝带来的票房推动力,而忽视了对电影本身的宣发。影片的宣传推广在所有平台都能看到,但都仅仅是点到为止,并没有“铺天盖地”的感觉,我敢断言影片在宣发的投入成本比较不够。提供一点数据仅供参考:同期《京城81号》制作费用2400万,宣发投入1600多万,4000万总成本,投放6款花絮,4款预告片,20多款海报,与80多个app进行合作)。 另外,我不同意《我就是我》是一部好口碑电影,从各渠道反馈的声音来看,它作为纪录片一部的质量是不及格的。
http://www.magilm.com/upload/20140815/1408090201810229.jpg
2、你觉得“粉丝”刷票房的能量对最终票房收入来说靠谱吗?一部电影若想取得理想的票房,仅靠粉丝撑场够不够?
TX(资深影评):
粉丝电影是新的行业现象,已成为了全行业的热词,就粉丝电影而言,这些明星的粉丝是不是习惯观影的人群,或者说是不是电影行业定义的常态观众,这个问题很重要。就商业电影来说,有两个卖点,一是大导演与明星,二就是影片类型了。今天不管时代如何变化,观众去电影院消费电影还是会从这两个点出发。 史今(影视专业学生):
肯定是不够的,现在所有的商业电影注重的是宣传,而最传统的宣传是要口口相传的,是需要评定和理性判断的。 张蕊(公关公司职员):
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不够,明星效应好的档期,以及电影营销都很重要。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好的导演,一部电影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演,即使再好的题材没有好的导演也会成为烂片一部。 蓝宝木(宣传媒介):
肯定是不靠谱的。粉丝撑场能有多少?小时代也好,后会无期也好,真正堆起票房的不是粉丝,而是观众的好奇心。绝大多数人只是想去看看这部电影到底怎样?以及社交的必要性。大家都看了都在聊这个,我没看没法和人家交流了,就几十块钱的事,看看吧。基本是这种心理。 麦田(华谊兄弟制片人、编剧):
电影当然不全部都是“机会主义”的。乔布斯的传记影片似乎就是个力证。韩寒于郭敬明的两部片子还是打动了青年观众。 新年(华谊兄弟宣传总监):
这个要看粉丝的质量、数量、消费能力,以及明星在粉丝群体心中的分量。因此快男跟《后会无期》和《小时代》的对比其实并不成立,1年的积累与几十年积累的人气是有本质上的差距的,韩寒近3900万微博粉丝,而华陈宇仅400万余,更不用说跟郭敬明比了。质、量都不在一个量级上,所以这种对位比较是没有意义的。无数案例证明,粉丝电影是靠谱的,但问题是您真有“一呼百应”的粉丝效应么?我是高晓松的粉,我看他的小说,但我不会去看他编剧的《同桌的你》。华晨宇出唱片,开个唱,粉丝买账,一部他主演的电影,不会。毕竟现在不是2005年的《快女》了。
http://www.magilm.com/upload/20140815/1408090291732520.jpg
3、当“粉丝电影”与其他类型片争档期,他们的竞争底气在哪?靠粉丝支持的影片,如何才能赢得更广泛的影迷支持?
TX(资深影评):
所谓粉丝电影,就是电影观众去追逐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愿意为明星去买单。从传统经济、工业时代到今天,其实一直是这样的,粉丝电影只是换了一个表达方式,仍然是去为明星买票,从内涵上来说并没有新的变化,只不过是消费明星的渠道和方式有了变化。
另外,《我就是我》与其他同期的国产片比较起来,看上去最不可思议的就是它的类型——纪录片!我想恐怕除了资深的纪录片爱好者之外很少有观众会对这种纪录片产生强烈的观影兴趣。除此之外,《我就是我》还有其天然的劣势:第一个,与同档期的《小时代3》、《后会无期》的粉丝相比,粉丝量太低了,这在微博明星粉丝榜里是根本排不上号的;还有就是歌手的粉丝向电影的转化问题,这个可以从五月天的电影和李宇春参演的电影来看,转化率是比较低的。 史今(影视专业学生):
粉丝电影其实是要求这一类的受众对某一种创作风格对某一种类似于作者电影是有感知和被吸引的,所以粉丝电影最重要的是能创作有一种不同于别人的风格,是需要在摒弃掉纯商业纯技术之外的一种个性包装,所以不管是创作者还是创作团队还是这条流水线上的人,是需要给粉丝电影一个特点符号的,让他们能感觉到,我们所追捧的是有品位的是值得追捧的。 张蕊(公关公司职员):
目前来看,个人觉得所谓的“粉丝电影”就只是一种营销的手段而已,只不过有的人会利用自己的粉丝,让粉丝带动周围的人,形成一种话题营销。然而真正只靠几百万的粉丝就能获得很好的票房根本就是不太现实的事儿。 蓝宝木(宣传媒介):
靠粉丝引起话题,引发讨论,最好有争执,能吸引大众的眼球是最重要的。连知都不知道的东西,还谈什么买单啊。当然电影本身是最重要的东西。小时代和后会无期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只有这些特定的本身就存在争议或者本身就有大量关注度的人做的事才能同样受到关注。 麦田(华谊兄弟制片人、编剧):
没有粉丝电影一说,媒体效应转换成票房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是靠电影工业系统来支撑的。韩寒、郭敬明原本就是青年人喜爱的“超级明星”。不要逢迎年轻人,要和他们在一起,或者就是他们其中的一个,这是机会主义的另外一种方式。 新年(华谊兄弟宣传总监):
a、非粉丝电影在一切工作都做对的情况下下,可能是1亿的票房,粉丝电影在一切都做对的情况下,可能是1.2亿-1.8亿的增益。
b、把影片的水准做上去,不要透支明星在粉丝心中的信用额度。《我就是我》尽管不敌两大片,但作为一部纪录片能取得大几百万的票房,还有其他收益,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成功的。
下面这些数据或许能说明问题(数据仅供参考):
2011年:《天赐》——3万
《归途列车》——2.5万
《在一起》——1.5万
《海洋》——2700万
2012年:
《索马里真相》——127万
《仰望星空》——3万
2013年:
《超越那一天》——3万
《五月天诺亚方舟》——2106万元
《千锤百炼》,2013台湾金马奖最佳纪录片,拿奖拿到手软——7万
2014年,《我就是我》,票房目前600万,大成功!
文
|
版权声明
凡本刊注明“来源:剧角映画”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属北京剧角映画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刊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刊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剧角映画",违者本刊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