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期【书摘】《白鹿原:芦苇电影剧本》

标签:
电影创作访谈电影剧本编剧娱乐 |
分类: 书摘 |
http://s8/mw690/001NVR1gzy6HoSKCPCD97&690
《白鹿原》的编剧是怎样将一部长篇小说电影化的。本次谈话是芦苇与王天兵于2013年10月28日、29日进行的一次关于《白鹿原》电影剧本改编的专题访谈,涉及芦苇对小说主题、情节、人物等方面的理解和在改编电影剧本时的取舍与技巧。
王天兵:通读剧本时我发现,在原著覆盖的近五十年漫长的历史中,你只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几个时段:1904年——晚清,1911年至1912年——辛亥革命、帝制解体,1922年至1928年——五四新潮、军阀混战、国共合作、国民革命、国共分裂——动荡的二十年代,1938 年——抗战、国共合作,1949 年——建国。
芦苇:我在《白鹿原》剧本里,从封建帝国崩溃的前夜一直写到新政权的建立,但对原著的内容做了很大的取舍。首先,三个家族都只有一个男孩,这样故事的冲突才尖锐鲜明。白嘉轩真正的悲哀并不是儿子的反叛,而是他自己的断子绝孙。鹿子霖、鹿三也不能幸免,与下一代价值观的断裂这是他们最大的悲哀。
我用人物命运来揭示时代命运——中国文化面临的问题就是裂变了、断根了、无后了,传统道德、传统理念断层了,而新的道德、新的理念并没有取而代之。这是最可悲的地方。《白鹿原》小说有价值,在于它讲的是这种伦理的断裂对于普通人命运的影响。我在剧本里牢牢抓住了这一点。你时刻可以看到两代人的冲突、两代人不同的选择与命运。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撕心裂肺的时代,一群生命力贲张的人物,这是小说的本质。《白鹿原》的故事氛围,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撕心裂肺”,跟旧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生死决裂之时,也是新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初生之日,它写的是时代新旧交替之际的阵痛。
王天兵:至今这个阵痛还没有结束,还在延续。
芦苇:而且还愈演愈烈。我们还在《白鹿原》上,我们还处在《白鹿原》的时代纠结之中。这就是《白鹿原》的意义所在。
本书已经由后浪图书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