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期【专题】去电影院 看纪录片

标签:
纪录片纪录电影电影市场纪录片电影市场娱乐 |
分类: 专题 |
文:于永跃 李歆泽 刘玉洁 陈彬
由于影片类型所限,纪录片注定是电影中比较“高冷”的那一群。不过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红遍大江南北,以及越来越多高水平的海外纪录片通过网络为国人所知,
中国影迷对于纪录片的兴趣也在不断加深。但更多时候,纪录片还仅仅存在于电视荧屏之上和硬盘当中,很难在影院中占有一席之地。不过随着《千锤百炼》和贾樟
柯导演的《无用》两部获奖纪录片在近期上映,纪录片与影院观众之间的联系似乎也正在变得更加紧密。
纪录片,能否在将来成为吸引观众走入影院的又一亮点?
1.是否在电影院看过纪录片?为何会选择/不选择去电影院看纪录片?
@弓旭(影视从业人员):是。
前两天积极主动地找票去看了《千锤百炼》。首先有些电影是适合进电影院看的(有些电影就是为大银幕定做的),宽银幕加上立体环绕声会带给观众比其他观影方
式更好的观影体验。这也是大部分观众选择去影院观影的原因吧。至于为什么选择去看纪录片,可能更多的是因为之前没什么机会在大屏幕看纪录片吧,所以去感受
了一下。当然看完以后还是觉得不错,因为在大银幕、在被还原地很好的声音下,所有电影给你的感受是加倍的,是更容易让你入戏、跟着主人公一起悲欢。
高倩(影迷):没有,从小就不爱看纪录片。
亓相阳(影迷):没有,因为影院很少有放映。
朱哲(资深影迷):否,因为很少看到有纪录片在电影院上映,拍片量很少而且纪录片一般较长已连续的形势,可能时间有限。
杨书亚(电影宣传):没有,个人虽然很喜欢纪录片,但是从未去影院看过纪录片,因为纪录片大多数故事性比较弱,然后画面质感偏向于纪实风格根据个人喜好觉得在小荧幕上看比较值当。
总结说就是:一方面原因是觉得花钱去影院看记录片不值当,另一方面是觉得纪录片故事性弱,画面质感偏向于纪实,需要耐心观看。更适合一个人在家里面看。
@千惠酱啦(影视从业人员):有,看了《千锤百炼》,觉得很不错,题材、画面、音乐都很优秀,值得去影院。其实在电影院看纪录片这件事,不是不想看,我个人还是很喜欢优秀的纪录片。不过目
前在国内,纪录片的观影人群还远没有得到培养,难以形成一种群体存在。而且,真的是很少遇到过电影院有纪录片上映这种事啊。
2.小编一直希望能在电影院看到像《家园》或《冰冻星球》这样精彩的纪录片,你希望在电影院看到哪些纪录片?
@弓旭(影视从业人员):《海洋》《wild
china》《蓝色星球》。
Ps:大银幕上看《荒野生存》哥们在大屏幕上生吃血淋淋的动物脏器画面,应该也是一种特别的体验吧。
高倩(影迷):《哈勃望远镜》。
亓相阳(影迷):希望看到国家地理的那些纪录片,还有nhk做的一些关于中国文化的。
朱哲(资深影迷):《幼儿园》、《大国崛起》、《舌尖上的中国》。
杨书亚(电影宣传):《海豚湾》那种吧,《拉贝日记》那种我也会希望有。
@千惠酱啦(影视从业人员):具体的一时还想不起来,可能想看的太多。就希望未来去影院选择纪录片的机会能多一些吧。
3.除了上映时间短、排片量少之外,你觉得现在的国产纪录片想要吸引观众进入电影院,还存在着那些短板?题材?影片的眼界?制作水平?或者是画面的美感?
@弓旭(影视从业人员):短板啊,国产电影短板太多了,更别提国产纪录片了。
首先能吸引观众进电影院的纪录片,他一定是一个耗时之作,真实的事件需要不断累积叠加,一个好的纪录片应该是一个长年累月不断捕捉“真实”的作品;其次题
材,这个故事讲什么,是否是一个让人们感兴趣的群体的生活(本身选择群体的戏剧性强弱),但从另外一方面讲因为他是真实存在,人们会更容易被带入到电影的
情境当中;画面的美感啊这就要看摄影师的功力了,因为故事本身一切的发生都是未知的,摄影师来不及摆机位构图什么的,大部分都是本能地直给,那这个画面既
能传递出人物信息又能快速调整好构图那就对摄影师有很高的要求了。制作水平是无论是国产电影还是国产纪录片都要考虑的进入电影院的重要指标,粗制滥造上了
大银幕会被放大,那个真的很丑…
高倩(影迷):首先,即便是在电影工业非常先进的美国,纪录片一直以来也没有创造什么奇迹。归根结底,老百姓不喜欢看纪录片,更不要说要花钱去看。
亓相阳(影迷):个人认为,还是制作水平,我经常会在电脑上看BBC的一些纪录片,有的片子中,一个镜头要拍十几次或者上百次,反观一些粗制的纪录片,就没有那么精致,案例:BBC拍摄的《美丽中国》。
朱哲(资深影迷):影片的长度是个很大的问题,
还有纪录片的受众群体的问题如果想让大众接受就必须通俗易懂或者大众感兴趣,但很多纪录片反映的问题很深刻,但是观众欣赏水平还没达到那么高。
杨书亚(电影宣传):我觉得都很重要,但是最看重的是制作水平。这个制作水平中最重要的,觉得最影响我个人取向的,就是他如何来呈现他要传达的信息。如果是平铺直叙,然后镜头感很弱,画面又粗糙,我想我可能没办法接受去影院看。
@千惠酱啦(影视从业人员):短板的话,确实够多。从题材、拍摄手法、制作等等方面去讲,国内许多纪录片水平都未达到一个让人能接受的状态。虽然是纪录电影,但是并不意味对于画面、音
效、音乐等方面就能降低要求,这甚至要求创作团队有更好的功力,毕竟纪录电影的每个镜头不是演员一遍一遍重复表演出来的。所以,除了题材本身,纪录电影作
为电影属性其他的各个方面都要有所提高,毕竟没有一个观众愿意花钱去大荧幕看粗制滥造的影片。
4.一部纪录片应当具有什么样的元素或水平,才会吸引你为之付出时间和金钱,走进电影院观看?
@弓旭(影视从业人员):一定是导演摄影经年累月地去跟一个人,跟他一起认真生活很长一段时间出来的一个作品。这个人足够吸引我,这个故事足够吸引我,加上精良的视听设计,那就一定会进影院观看。
高倩(影迷):这个提法太笼统了,因为电影本身就不是仅仅依靠元素和水平而存在的。
首先说题材很重要,如果是《XXXX》,也许我会去看,60后、70后可能会去看,但80后、90后、00后是肯定不会去的,你很难找到一部适合他们口味的纪录片,MJ的《This
Is It》做不到,谁可以?!
亓相阳(影迷):个人比较喜欢人文和自然题材的纪录片,纪录片不同于其他的影视。
朱哲(资深影迷):最起码题材和我息息相关,我了解,或者一些社会敏感的话题,或者比较震撼的画面,具体看纪录片了,比如探索时代这样的就很好。
杨书亚(电影宣传):用高清器材拍摄的,然后基本上讲述的是我感兴趣的,什么家长里短、私人事件之类的东西,就没必要看。
@千惠酱啦(影视从业人员):第一是题材,我感兴趣的题材才行。其次如上个问题所说,起码画面构图、音效、后期制作都要有所保证。
5.假以时日,你认为纪录片能否像在国外一样,在影院占有一席之地?
@弓旭(影视从业人员):肯定会有这一天的,但是时间可能会有点长。每天吃糖即使不蛀牙也会腻吧,观众应该也快厌倦了满电影院的“变形金刚”、“爱情爆米花”了吧。我们的银幕需要各种各样类型的电影,这样我们的电影市场也会日趋成熟。
高倩(影迷):我看不到了吧?!
亓相阳(影迷):目前国内虽然有了上万块的屏幕,但是纪录片包括文艺片在影院占有一席之地还是个比较长远的事,他需要滋生的土壤,需要大众的接受。
朱哲(资深影迷):需要,假以时日!!!
杨书亚(电影宣传):能,不过大家要努力啊
,不然这个【假以时日】有些长啊!
@千惠酱啦(影视从业人员):我觉得都会有一个时间问题,和国产电影一样,还是需要时间来发展。从政策的支持、创作者的坚持,以及受众的培养,都需要时间。作为观众当然希望在影院看到更多类型的电影,各自努力吧,“假以时日”也绝对不是没可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