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电影,还是看广告?【剧角电影观察】116专题

(2013-12-09 11:21:37)
标签:

电影

广告植入

娱乐

分类: 专题
文:阳山 李颖舒 熊玉洁 刘明奚 田昶

http://s6/mw690/001NVR1ggy6EQZ778rj55&690

8000万元,可以是一部电影的制作成本,也可以是一部电影的票房成绩。而对于今年贺岁档大片《私人订制》来说,这是电影植入广告的收入。当然,发现这片沃土的不止冯小刚导演。有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电影植入广告市场总额将达到10.2亿,比去年翻了一番。在这个广告越拍越像电影的时代里,电影却给观众一种越来越像广告的感觉。

植入广告可以分摊风险,这话没错,可是也请考虑一下观众的感受。花钱看广告还可以接受,但生硬直接、违和感极强的插播式植入实在影响观影情绪。植入广告,有必要这样吗?

 

Q1:相信大家都不只一次被生硬的广告植入雷到,你有哪些被植入广告雷到的记忆?可以举例吐槽。


良子(手机报主编):2013年,《钢铁侠3》王学圻、《小时代》杨幂喝不同品牌的牛奶,这两个广告,印象够深刻,雷人效果也很一致。


周先生(某影院经理):《变形金刚》第一集中有大规模的广告植入,但很好的同剧情产生了互动,比如从擎天柱之口说出的“EBAY”,被能量光束射中变形的诺基亚手机,都成为这部电影中的经典环节。 国内的话,老徐的《杜拉拉升职记》号称国内首部职场时尚电影,影片中广告植入也确实惊人,从世界五百强高管驾乘的马自达6,到联想笔记本,再到一水的LOTTO运动服,甚至是不时出现的屈臣氏,诺基亚等等。

 http://s9/mw690/001NVR1ggy6EQZFtLo498&690


王小驴(电影爱好者、从事电影发行工作):《我们结婚吧》里的各种植入广告...比如湾仔码头的,果然几乎每次吃饭都提到湾仔码头,“单身的时候再不吃点饺子就没法活了”……

 http://s7/mw690/001NVR1ggy6EQZLLQvI56&690

@张琰Mark_Allen(电影行业工作者):2010年的《西风烈》广告植入手法之生硬令我无法直视,至今难忘。一个巨大、鲜艳的药品广告牌首先出现在吴镇宇和余男踏入荒漠之前经过的一个小村庄上,画面甚至还停顿了几秒钟;后面,倪大宏和张立单独去追击杀手,途中张立拉肚子,倪大宏特意丢过去一瓶药,还说“吃它好得快”,就是这个品牌的药品;药品出现的最后一个场面是在镇医院,一个镜头特意扫过药品,实在让我觉得无法忍受、令人哭笑不得。

 

@倔强的小吴(电影爱好者):最让我雷翻的就是《西风烈》里面的止泻药广告了,开场十分钟就来了一个止泻药广告的大特写,中间剧情高潮处主角突然要拉肚子然后看到那个药,听到那句“吃这个,专治拉肚子”,这尿点戳的也太准了,顿时辛苦培养的情绪全无。不过说到雷人经典还是《变形金刚3》里主角穿着美邦经典款T恤和女主角的五分钟的激情戏,简直在呐喊“要美女,穿美邦”。


Q2:对电影当中的植入广告怎么看?在广告植入分摊了风险之后,是否能给影片质量的提升带来什么帮助?


良子(手机报主编):植入广告这事,其实已经摆脱了早些年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尴尬局面,现在的年轻观众普遍都接受了哪怕是生硬的广告植入。个人感觉,年轻观众,其实是把电影当成了一种娱乐,而不是像前些年要么电影就是主旋律阵地之一、要么就把电影奉为一种殿堂式的信仰,从而带着精神洁癖去观看。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娱乐的产物,电影中植入广告,正是品牌娱乐营销的重要渠道之一。

http://s13/mw690/001NVR1ggy6ER02IkwY4c&690

第二个问题主要看导演的把控能力、品牌植入的契合度了。像《富春山居图》这种奇葩模式制作出来的“电影”,毕竟是极品中的少数。另外,针对国产片,个人感觉品牌植入最适合的类型是喜剧片,比如葛优用任何品牌的手机、牛奶、饮料等等,观众都不会太觉得出戏,反而会因为喜感而加深对品牌的印象。当年黄渤在《疯狂的石头》中的那一句“牌子,班尼路”,不是也成为经典台词之一嘛。

 

周先生(影院经理):生硬,暴力,与剧情关联度极低,单一追求第一视觉到达与出现率,且接二连三没玩没了的出现,潜在中暴露了产品的一些问题。这些无疑都是失败的广告植入方式,令观众反感至极。其实“广告植入”行为本身没错,且符合商业市场利益,也对电影产业本身的利益注入有利。错的只是电影为了私利而忘却艺术本身,采用低劣的手段硬生生的进行“塞入”。既破坏了电影本身的品质,也侵害了观众的利益,最后其植入的广告可能还会产生反效果进而影响到产品本身的口碑与形象。

 

王小驴(电影爱好者、从事电影发行工作):在不是太刻意和太做作的前提下还是可以接受的,能不让人出戏就成。不能给影片质量提升带来太多帮助。

 

张琰Mark_Allen(电影行业工作者):我个人十分赞成制片方做广告植入,毕竟在前期这可以帮片方解决一部分成本问题,而且在后期也许还能为影片在宣传上获得一些硬广资源。但是,请务必在寻找植入品牌的时候,深思熟虑一番,作为片方你要考虑剧情、影片风格、电影受众是否与植入产品、产品品牌和产品受众之间相符合,如果不符合,尽早谈别家,如果符合,就和电影的编剧和导演坐在一起谈,如何通过巧妙地设计把品牌或者是产品形象加进画面。这时还有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要做:就是说服那些做产品植入的老板。他们其中很多压根就不懂电影,所以他们也许会特别喜欢生硬植入,很有可能造成花了100万的钱,却影响了成本3000万电影的数十万观众的观影快感。所以,务必要努力在前期打消他们这种愚蠢的YY

 http://s3/mw690/001NVR1ggy6ER07F16y02&690


@倔强的小吴(电影爱好者):我个人并不反对电影中植入广告,前提是广告要放在对的时间、对的位置出现甚至还能起到充当笑点的功能。用心的植入广告往往能充分体现导演的创意,成功的植入情结某种程度上需要编剧预先的精心设计,甚至会达到在电影里忽然看到熟悉事物的感觉还是很亲切的效果。如果有一个导演能全用广告堆成一部惊心动魄又引人入胜的电影,我也愿意去欣赏并拍手叫绝,就像《商标的世界》那样,完全达到了“植入广告”的最高境界,不仅能让你看得津津有味,还可以体会到眼熟的商标不断冲击视觉的刺激享受。作为观众我收获的是难得的体验,而片方收获的是经济效益,各取所需,并不冲突。

 

Q3:有没有什么更“软”一些的方法将植入广告展示出来?或者说,怎样能让植入的硬广不那么违和?可以举几个成功的例子。(可以谈谈007与阿斯顿马丁这种上升到标签级别的植入)

 

良子(手机报主编):我所谓“软”,就是自然。自然来源于生活,很多国产片剧本本身已经在接地气方面出现了问题,你怎么要求植入广告再更“软”一些?

 

成功的例子:品牌植入方面个人感觉没有,倒是很多城市“植入”今年很成功,比如《泰囧》之后泰国游热起来了、《北京遇上西雅图》之后,西雅图的华人数量据说急剧增加。

 http://s6/mw690/001NVR1ggy6ER0k9K3rc5&690


周先生(影院经理):但凡成功的植入案例并且能不令观众反感的,一般都为随戏而入的软性移植。即不去突兀的硬性出现,而是通过创意性的设定,符合自身产品气质定位,并且能够有效的与剧情,演员,甚至是观众进行有效的互动。这一方面考验着制片方的策划创意智慧,另一方面也对品牌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非诚勿扰2》中海南、北京长城、798都是植入广告。通过007系列电影,我们也不难发现片中不断出现的新车型、概念型手机、新型手表、饮料等产品。广告很细微的成为了影片的一部分,传播效果大大加强,更成为了影片本身文化体系中一个可以延续的传统。正如另外一部电影《时尚女魔头》,其中产品、品牌和电影情境取得了较高的融合度。

 

王小驴(电影爱好者、从事电影发行工作):《变形金刚》里的大黄蜂,车和角色完美融合入,毫不违和。

 

张琰Mark_Allen(电影行业工作者):更“软”的方法业内人应该一直都在寻找吧?而且方法肯定不是单一的,我认为不同题材风格的影片和不同类的产品应该都有自己相对“硬”和“软”的植入方式,但真正难以实现“软”的原因在于:在植入这个问题上电影制片方始终是缺乏最终话语权的,所以,如果尽量往“软”了做,还是要不断试探产品厂商的承受度。

 

这里我想提一个比较“软”的植入案例,忘记是哪部片子了,男主角躺在卧室休息,这时他的手机响了,因为此时的镜头是卧室的全景,所以观众根本无法看到床头柜上的电话的品牌,但是手机铃声响起的时候,是iPhone经典的“马林巴琴音”,所以即使不用看品牌的Logo,大家也知道这是什么品牌的手机了吧。

 

@倔强的小吴(电影爱好者):植入广告要软就软到极致,深藏在影片情节之中若隐若现,商品的功能和内涵一切都以情节来说话。比如松下电脑在《史密斯夫妇》里的植入,皮特一火箭炮轰飞了安吉丽娜的棚子,里面东西都炸的稀烂唯剩一台电脑还能正常使用。出不出现品牌LOGO并不影响影片故事的发展,但从情节当中却能看到品牌的品质,两者融合的天衣无缝。要么广告就硬到极点,摆明了告诉你这是广告,然后以此为基点来塑造笑点,进行调侃,调节影片的节奏,比如《万万没想到》里的Windows8平板电脑、《龙门镖局》里的五谷道场。只要导演的功力深厚,软硬都不是问题,关键是用心和创意。

 

Q4:躲不开的植入已经引发了观众的反感情绪,除了硬广,片方还有那些方式能让广告做到“润物无声”?

 

良子(手机报主编):宣传物料的配合投入,比如海报、专属预告片、甚至后产品。

 

周先生(影院经理):植入广告这东西合情合理就行,比如说汽车广告,拍的时候给个镜头就好,比特意强调让观众会觉得舒服些;有的植入广告特硬,例如我用的是某某保险了,一看就是植入。植入广告还是要自然一些,不影响电影故事本身,观众就可以接受。

 

王小驴(电影爱好者、从事电影发行工作):有趣、新颖、创意十足,即使是广告也可以令人愉快接受。

 

张琰Mark_Allen(电影行业工作者):如果不想做简简单单地硬广植入,那就只能是结合剧情和产品特点加点奇思妙想,在搞笑的桥段里用产品做主要道具,我觉得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倔强的小吴(电影爱好者):重点在于弱化品牌标识、强化功能展示。商品的标识原本都做的比较能吸引注意,大特写小特写突兀的出现,容易转移注意力,让观众跳出影片,引发反感。展示品牌并不一定要通过标识,通过一些独特的外观或者功能就能识别出来,对于情节需要出现的道具,观众往往是欣然接受,给予外观及功能的提示,让其“猜”出品牌来,更能调动观众的好奇心和成就感,这会使品牌的记忆会更加的深刻。《无人驾驶》中展示了三个品牌的六个不同的车型,并没有给予标识的特写,但通过外形及功能的展示引发了观众猜谜的兴趣;《007》系列每一部都会引入某个汽车品牌未上市的新车,猜想其型号和内容也成为观影乐趣的重要部分之一,如此植入广告反而会成为连结电影与观众的之间纽带的组成部分,其宣传效果绝对会比赤裸裸的秀大名来的真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