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郭芾菩
郭芾菩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9,483
  • 关注人气: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打车APP的非典型样本

(2014-01-24 17:23:47)
标签:

嘀嘀

快的

app

it

分类: 业内八卦

说实话,如果是半年前,对于打车APP来说,我还是会把它看成是移动互联网很多垂直应用中,比较有前途的之一。只是之一,因为最起码在那个时候,除了帮助打车外,我还没特别在意其中的市场价值。

 

不过,随着阿里和腾讯两大巨头对决的明朗化,阿里投资的快的与腾讯投资的嘀嘀越来越多的见诸报端,并被解读为两大巨头竞争最激烈的战场之一。

 

笔者也看了一些关于快的与嘀嘀的竞争分析,观点无非是一,这种补贴烧钱的行为是短期行为,迟早会回归市场本质;二,两大巨头通过打车软件争夺移动支付入口;三,补贴竞争过于激烈和人为干预,严重破坏路边打车和软件打车公平性;四,造假、刷单严重,数据注水。

 

OK,分析之所以为分析,是在掌握了一些数据或事实后进行发散思维所得出的结果。但数据和事实终归只是一部分,所以某些分析和闭着眼睛打枪一样,反正大概方向没错,能否上靶,能否10环,一切看命。

 

首先,对于“补贴烧钱的行为是短期行为”这个说法,如果仅局限在一个行业看,没错。但是如果联系上争夺移动支付入口呢?打车APP烧钱能烧多少?一年10个亿够么。几十块钱一个用户,10亿圈几千万用户比打广告总合适吧。况且对于腾讯和阿里而言,这点钱比起移动支付入口纯属毛毛雨。那这个烧钱的行为就可能成为入口争夺不明朗前的常态。打车APP是否能回归本质完全取决于另外一场战争的结果和结束时间。

 

第二,实际上对于争夺移动支付入口这个分析,也不尽然。嘀嘀和快的虽然处于同一水平线,但财付通却不能跟支付宝相提并论,更何况在这个移动支付上,财付通还需要加微信这么“中间件”产品,易用性和安全上肯定要有个折扣。微信的用户数+财付通的功能=支付宝,加法好做,效果难说。

 

其实,我更愿意把这个争夺看的更大一点。不是支付,就是争夺移动互联网船票好了。两军对垒士气正猛,先下一城者获益良多。所以,烧钱还会继续,争夺还会加剧,钱不够,继续投,争的不是馒头,是口气,一鼓作气的气。

 

第三,对于公平,我想说,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绝对的公平。一切取决于所带来的价值。上班迟到罚款100,所以理论上为了不罚这100,我加价99都是合理的,区别只在于司机选择的合理性。现在打车APP对于出租车市场造成的困扰,更多是司机非理性选择的结果。所以,如何帮助司机进行最理性选择,应该是打车APP下一步最重要的任务。

 

举个例子,加价叫车,司机响应时间5-10分钟,根据司机距离乘客的距离以及堵车程度,司机到达时间5-20分钟,那么理论上从乘客叫车到上车,中间间隔时间极端情况可能会达到30分钟甚至更长(北京等拥堵城市情况更厉害),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乘客能打到其他车,便宜,时间还快,如何选择一目了然。司机碰到这种情况多了,自然会谨慎选择应答。

 

到这里,还需要再加个老生常谈的东西-大数据。现在打车APP基本都是根据出租车距离乘客的直线距离发送信息。下一步,如果能把道路情况(比如直线虽然只有1000米,但实际路途却可能是几倍距离)、交通情况(根据拥堵情况判断大概达到时间)、出租车状态(比如通过感光或者直接用某些外接线接入计价器判断出租车是否有客),甚至是有客出租车目的地等信息综合进行分析,并进行匹配,打车APP将理性很多。

 

第四,关于造假、刷单。对于这点,阿里和腾讯应该都是不希望看到的。也许对外数据可以夸大,但是连投资人都骗,终归说不过去。

 

不过,笔者看到一些信息却隐隐透露了一丝危险的信号。比如,嘀嘀的离职员工就曾发贴抱怨嘀嘀后台编写假订单,不断重复发送给不同的司机,增加司机听到订单的次数,给司机造成嘀嘀订单很多、很红火的假象,从而吸引更多的司机和乘客使用。而且,为了忽悠风投,这部分订单也会纳入整体订单数据里,甚至当公司内部有不同声音时,嘀嘀创始人程维还宣称,放心弄吧,投资人都是傻X。

 

我很难理解这是对于自己产品太自信还是其他原因,但从整体投资规模上看,单独一个打车APP应用的市场是否可以承载几亿美金的投资?投资人投入这么多钱,看的肯定不止是一个APP的前景,而是这个APP上下游产业的连锁反应。对于只是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其中一环的打车APP,是否由于巨量资金的涌入就头脑发热、无法自控了?

 

打车APP的产品逻辑现在还很简单,远没到形成行业门槛的地步(唯一的门槛就是钱)。在互联网领域,很多时候,连产品的拥有者和创始人都预料不到3个月后可能出现的情况,现在盲目自大乐观过早了。

 

牛逼如刚登顶中国首富宝座的小马哥在买卖腾讯股票的时候也屡次失手,你还觉得能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小马哥主要有3次大规模减持腾讯股票,第一次减持在05年7月份,小马哥在6块钱减持很多,减持后1年股价涨了300%;第二次减持在08年10月,之后1年腾讯股价涨了285%。第三次减持在2011年156块的时侯,因为马化腾和投行对赌失败被迫减持,60块钱卖给了投行,相当投行每股赚了100港币。)

 

SO,也许,打车APP的红火如团购般仅是昙花一现,钱花完了,巨头又有了新的战场,弃之如蔽履。

 

几个月后的事情,谁知道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