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旅游景点诗文

标签:
上海景点诗文旅游 |
分类: 汉语言文学知识 |
上海市旅游景点诗文
一、诗词
龙华寺
曹锡宝
古寺岧峣烟霭重, 赤乌遗迹草茸茸。
千年宝气余飞塔, 终古秋声咽晚钟。
杰阁云霞流梵呗, 沧江风雨泣蛟龙。
残碑无恙埋深洞, 落日荒凉百尺松。
【作者】曹锡宝,字鸿书,号剑亭,上海县人,清代官至刑部主事、陕西道监察御史。
【题解】龙华寺位于上海徐汇区,相传建于三国时期,现寺为光绪元年(1875)重建。寺南的龙华塔,高40.55米,八角七层,砖木结构,系北宋初期(977)所建遗物。
【注释】①岧峣(tiao yao条姚):原形容山高,这里指塔高。②赤乌:三国孙权年号。传说龙华寺建于赤乌十年(247)。③梵呗(bai拜):佛教徒念经的声音。④沧江:指吴淞江。
【简析】这首诗写龙华寺悠久的历史,并抒发对龙华寺衰落的感叹。
豫园新咏
陈诏
十里洋场一翠螺,豫园新境足吟哦。
画家笔底林泉小,巨匠胸中丘壑多。
清曲笛声和鸟语,衣香鬂影映春波。
粉墙权作凡尘隔,留得闲情赋薜萝。
【作者】陈诏,今人。
【题解】豫园位于上海市,是明代四川右布政使潘允端的私家花园。建园目的是尽其孝道。“豫园”,即取“豫悦老亲”之意命名。豫园是上海唯一以古典园林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注释】①洋场:指旧时洋人较多的都市。十里洋场:指上海,这里指上海繁华闹市区。翠螺:指豫园青翠葱郁。②薜萝:花草类名。
【简析】春波、薜萝、粉墙,繁华闹市中的豫园,一派田园风光,是上海滩难得的赏心悦目处所。在清曲、笛声、鸟语的反衬下,豫园格外显得幽静和有韵味,或许会让浮躁的心,暂时得到宁静。
二、对联
豫园三穗堂联
陶澍
此即濠间,非我非鱼皆乐境;
恰来海上,在山在水有遗音。
【作者】陶澍(1779~1839),字子霖,湖南安化县小淹镇人,嘉庆七年进士,清代经世派主要代表人物,曾任两江总督。
【题解】三穗堂位于豫园门口,有5间大厅,屋宇宏敞。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建在原明乐寿堂旧址上,清初曾被征为上海县衙办公之地,改建西园时重筑为三穗堂。其意“禾生三穗,乃丰收之朕兆”。
【注释】①濠间:濠水之滨。②非我非鱼:出自《庄子.秋水》,比喻别有会心,自得其乐的境地。③在山在水:“高山流水”称知音或知己。
【简析】此联用两个典故描述豫园之美,虽然没有直接描绘亭台水榭,但所描述的“乐境”和“遗音”足以耐人寻味,怡神乐心。
豫园卷雨楼联
佚名
邻碧上层楼,疏帘卷雨,幽槛临风,乐与良朋数晨夕;
送青仰灵岫,曲涧闻莺,闲亭放鹤,莫教佳日负春秋。
【题解】卷雨楼位于三穗堂之后,与大假山隔池相望。清同治五年(1866)建。底层称仰山堂,上层为卷雨楼。后有回廊,曲槛临池,可小憩。望大假山景,池中倒影可鉴。取唐诗“珠帘暮卷西山雨”之意,雨中登楼,烟雾迷蒙,为豫园绝景。
【注释】①邻碧:楼与碧水为邻。②灵岫:即灵山,仙山。指豫园内奇异的假山石。
【简析】此联从孙星衍“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联脱化而出。上联写微风细雨时与好友幽会于此,乐而不知返。下联写天气放晴时的景物和心绪。从此放眼,莺语鹤飞。最后一句,如异峰突起,深情感慨,希望人们不要辜负了这番美景和大好年华。 “疏”、“幽”、“曲”、“闲”巧妙地绘出了景点风物。上下联各用两句四字当句对,增加了节奏美。
三、游记
宝山记游
管同
宝山县城临大海,潮汐万态,称为奇观。而予初至县时,顾未尝一出,独夜卧人静,风涛汹汹,直逼枕簟,鱼龙舞啸,其声形时入梦寐间,意洒然快也。
夏四月,荆溪周保绪自吴中来。保绪故好奇,与予善。是月既望,遂相携观月于海塘。海涛山崩,月影银碎,寥阔清寒,相对疑非人世镜,予大乐之。
不数日,又相携观日出。至则昏暗,咫尺不辨,第闻涛声若风雷之骤至。须臾天明,日乃出,然不遽出也。一线之光,低昂隐见,久之而后升。《楚词》曰:“长太息兮将上”。不至此,乌知其体物之工哉?及其大上,则斑驳激射,大低与月同。而其光侵眸,可略观而不可注视焉。
后月五日,保绪复邀子置酒吴淞台上。午晴风休,远波若镜。南望大洋,若有落叶十数浮泛波间者,不食顷,已皆抵台下,视之皆莫大舟也。苏子瞻记登州之境,今乃信之。于是保绪为予言京都及海内事,相对慷慨悲歌,至日暮乃反。
宝山者,嘉定分县,其对岸县曰祟明,水之出乎两县间者,实大海之支流,而非即大海也。然对岸东西八十里,其所见已极为奇观。由是而迤南,乡所见落叶浮泛处,乃为大海。而海与天连,不可复辨矣。
【作者】管同(1780—1831),字异之。江宁上元(今南京)人。道光五年(1825)中举, 近代散文家。
【题解】宝山原为长江口临海的一个县,现属上海市。游记以县城为背景,描写大自然景象。作者笔下描写的并不是真正的大海,而仅是宽阔的长江口,故作者将其称为“大海支流”。
【注释】①簟(diàn店):竹席。洒然:洒脱自得的样子。②望:阴历每月十五日称“望日”。海塘:为阻挡海潮而修筑的堤岸。③第:但,只。不遽出:不骤然引起。④乌知:怎知。体物之工:表现事物的工巧,精确。⑤侵眸:刺眼。不食顷:不到一顿饭的时间。⑥迤南:往南。迤:延伸,往。
【简析】此文是一篇生动传神的状海佳作,篇幅虽短,但气势壮阔,它体现了作者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而在写景状物上更见功力。写月光下的海涛,写海上的日出,写风平浪静时的大海,都能抓住各自的特点,给以逼真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