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旅游景点诗文
标签:
浙江景点诗文 |
分类: 汉语言文学知识 |
浙江省旅游景点诗文
一、诗词
春题湖上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作者】
【题解】西湖位于杭州城西,故通称西湖,原是一个和钱塘江相连的浅海湾。现西湖风景区,指以西湖为中心的60平方公里的园林景区,分布着主要风景名胜和名人胜迹100余处。西湖当今已成为中国名湖之首,成为仅次于万里长城、桂林山水的风景旅游胜地。作者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七月,出任杭州刺史。
【注释】① 乱峰:参差不齐的山峰。② 松排山面:指山上有许多松树。③ 月点波心:月亮倒映在水中。④勾留:留恋。
【简析】诗的前三联绘景,尾联抒情,全诗则情景交融,物我划一。一幅格调清新的山水画图展现眼前,诗人不由发出对西湖风光的赞美。春色如此秀丽,作者不愿离开杭州回京,有一半因素就是舍不得这风景如画的西湖。此诗不仅是白居易山水诗中的佳构,亦是历代描写西湖诗中的名篇之一。
灵隐寺
宋之问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渡石桥。
【作者】宋之问(656~713),字延清,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初唐诗人。宋之问的诗与沈佺期齐名,世称“沈宋体”。
【题解】灵隐寺,又名云林禅寺,在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山下,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相传为印度高僧慧理筹建。为我国佛教禅宗十大名刹之一。这首诗写灵隐寺周围的山水景色,大约是宋之问被贬越州时所作。
【注释】①鹫岭:指印度灵鹫山,这里借指飞来峰。相传慧理见到灵隐山说:“此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因名飞来峰。岧峣:山势高峻的样子。②龙宫:这里指灵隐寺。③锁寂寥:极写殿堂肃穆空寂。④桂子:传说每到中秋,月宫的桂子常洒落寺中。天香:月亮中仙桂的香气从天外飘来。⑤扪萝:攀着藤萝。刳木:挖空树木成瓢,作为容器。⑥夙龄:年轻时。尚遐异:向往远方奇异的景观。⑦搜:寻幽访胜。对:面对佳景。烦嚣:尘世的烦恼。⑧天台路:通向佛教圣地天台山之路。石桥:天台山的楢溪上有天生石桥,下临陡峭山涧,是上山朝拜必由之路。
【简析】诗的开篇起势突兀,将飞来峰、钱塘江乃至东海都聚纳过来,形成壮阔的诗境。“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对仗工稳,气势雄伟,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进而驰动丰富的想象,寺中桂子飘香,天上人间连成一片,为前景涂抹上灵异的色彩,灵隐寺的境界也就幻化为超凡脱俗的仙境。在这神异之境游览,诗人“扪萝”、“刳木”以“登塔”、“取泉”,将雄阔的景象、神奇的境界与脱俗的情趣揉合起来。
游洛迦山
王安石
山势欲压海,禅宫向此开。
鱼龙腥不到,日月影先来。
树色秋擎出,钟声浪答回。
何期乘吏役,暂此拂尘埃。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题解】普陀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古称普陀洛迦山,也称洛迦山,位于浙江舟山市,是舟山群岛之一。它与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合称我国佛教四大名山。
【注释】①禅宫:寺庙。②吏役:旧指服杂役之吏。时王安石任宰相,是自谦之辞。③拂尘埃:摆脱世事烦恼。
【简析】诗人赞美普陀山的雄伟气势,佛国净土、庄严圣洁、光明普照。以树色、钟声反衬普陀山的静谧。为能在此一游感到由衷的喜悦和庆幸。
王十朋
烟霞列屏嶂,日月悬旌旗。
岩前有卓笔,可以书雄词。
天聪况非遥,茫然听无疑。
【作者】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出生于浙江省乐清市梅溪村,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绍兴二十七年(1157)中状元,赋了大量有关雁荡的诗。
【题解】雁荡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浙江乐清市东北,号称东南第一山。主峰百岗尖,海拔1057米,次峰雁湖岗海拔1046米,岗顶有湖,芦苇丛生,结草成荡,秋雁常来栖息,古称雁荡。雁荡有众多奇特的峰、嶂、洞、谷。雁荡山三绝:灵岩、灵峰和大龙湫瀑布,合称“二灵一龙”。 特别是灵峰夜景,灵岩飞渡堪称中国一绝。
【注释】①屏嶂:屏霞嶂,即灵岩。②旌旗:展旗峰。③卓笔:卓笔峰。④天聪:天窗洞。
【简析】这首诗八句话,巧妙地用了六个地名,加之以诗人的奇思妙想,写出灵岩的“绝奇”,再现了一个有生命的灵岩。
钱塘观湖
施闰章
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
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绝岸愁倾覆,轻舟遇溯洄。
鸱夷有遗恨,终古使人哀。
【作者】施闰章(1618-1683),清初诗人。
【题解】钱塘潮,指浙江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位于杭州以南的钱塘江,入海口外宽内窄,如喇叭形。入海处宽有100公里,而往西窄处,仅20公里。海潮涌起时,则形成“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潮。
【注释】鸱夷:革囊,代指伍子胥。春秋时,伍子胥因忠谏被吴王赐死,临终遗言,尸体装进革囊,抛入钱塘江。化为涛神,随钱塘潮往来,以观吴国被灭亡。
【简析】前四句描绘钱塘潮的壮观,五六句是一幅“吴儿弄潮”的风俗画,结尾用子胥潮典故,使钱塘潮有了凝重的历史内涵。
二、对联
西湖三潭印月联
程云亻叔
天赐湖上名园,绿野初开,十亩荷花三径竹;
人在瀛洲仙境,红尘不到,四围潭水一山房。
【作者】程云俶,字稻村,江西新建人。清末举人,湘军将领彭玉麟门生,曾任宁波知府,创办了宁波最早的学校储才学堂。
【题解】三潭印月位于杭州西湖内,宋苏轼开浚西湖时,在湖上建三塔,为禁植菱芡标志。现塔为明补立,呈球形,中空,皓月当空时,中点蜡烛,烛光倒映水面,宛如明月,又相传湖中有三个深潭,故名“三潭印月”,三潭印月边上即为小瀛洲,是西湖中最大的湖心岛。有环形的堤埂和堤内的放生池,池内又有小岛,环堤自东西有堤与小岛相接,自南北有桥与小岛相连,整体恰如一个“田”字,形成了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奇景,清光绪年间,退休将领彭玉麟在此营造别墅。
【注释】①三径:古时指归隐的田园。②瀛洲: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这里指小瀛洲。红尘:佛、道等称人世为红尘。③山房:指山中屋舍或书屋,这里借代为书房或僧舍。
【简析】三潭印月是杭州西湖最著名的标志性景观。此联题于三潭印月的静凉轩。虽然用“天赐”、“ 仙境”之类词语描绘景物,已失去新颖之感,但本联不避重复,而且运用贴切,充分表现了小瀛洲特有的景象。其境之清幽,令人心摇神荡。
湖心亭联
郑烨
亭立湖心,俨西子载扁舟,雅称雨奇晴好;
席开水面,恍东坡游赤壁,偏宜月白风清。
【作者】郑烨:明代人,余不详。
【题解】湖心亭在西湖中央,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因亭居于外西湖中央小岛上,故又称湖心亭。亭为岛名,岛为亭名。小于三潭印月。大于阮公墩,合称“湖中三岛” ,是西湖三岛中最早营建的岛。湖心亭为“蓬莱”,三潭印月是“瀛洲”。阮公墩是“方丈”。在湖心亭极目四眺,湖光皆收眼底,群山如列翠屏,在西湖十八景中称为“湖心平眺”。环岛皆水,环水皆山,置身湖心亭,确有身处“世外桃源”之感。
【注释】①俨:俨然,好像真的。此句化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两句的意境。②月白风清:苏轼《后赤壁赋》:“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此指西湖秋天的秀美景色。
【简析】景观的审美主题主要围绕白天观赏时水中亭岛给人的仙境飘渺的审美感受,以及夜晚游赏时空旷平静的夜空和湖面引发的心性净化升华。此联化用化用苏轼的诗文描述湖心亭清秀美丽的风光,贴切、自然,很有韵味。
杭州灵隐寺联
赵孟頫
龙涧风回,万壑松涛连海气;
鹫峰云敛,千岩桂月映湖光。
【注释】①龙涧:指飞来峰前的灵隐涧。海气:指海风。②鹫峰:即飞来峰。桂月:指灵隐寺附近的月桂峰。相传月宫吴刚砍桂树,桂子落在此处,满山桂树。
【简析】此联上下联对仗严谨,上联写寺前的涧、风、松涛、爽气,下联写寺前鹫峰、云彩、月桂峰、湖光。以正对的方法,将灵隐寺的景物描写得极为形象传神,并将优美的传说寄寓其中,更增添神韵,可供人反复吟咏品味。其中“连”、“映”二字用得非常巧妙,分出了寺前风光的层次。声色壮丽,气象恢宏,将灵隐寺坐落的环境,独特的佛门风光融为一体,是灵隐寺最精彩的一联。
杭州龙井联
爱新觉罗.弘历
秀萃明湖,游目频来过溪处;
腴含古井,怡情正及采茶时。
【题解】龙井,本名龙泓,又名龙湫,是以井名泉。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面的凤篁岭上,为一圆形泉池,水清冽甘美,四季不涸,传说井与海通,有神龙潜居,故名“龙井”。被誉为“天下第三泉”。附近产名茶西湖龙井,以色翠、香郁、味醇、形美之“四绝”而著称于世,为中国绿茶中的极品。
【注释】①秀萃:汇聚秀美于一体。②游目:游览顾盼。③过溪处:龙井附近有过溪亭,相传北宋元丰二年(1079),高僧辩才禅师自天竺归老龙井寺后,寺前有条名为虎溪的水流,虎溪上的小桥为“归隐”,立下清规:“殿上闲话,最久不过三炷香;山门送客,最远不过虎溪桥。”一日,苏东坡来访,辩才与他一见如故。次日辩才送客下山,人边走边谈,辩才竟忘记自己订下的的清规,送东坡过了虎溪桥。后来就把虎溪桥改名为过溪桥,二人送别处建亭,称“过溪亭”,亦称“二老亭”。 ④腴:肥美,丰厚。
【简析】龙井茶蜚声中外,龙井以茶名。清乾隆南巡,多次来龙井品茗。本联紧扣龙井产名茶的特点,写出了游人频来游目怡情的情致。“明湖”、“古井”、“香茗”为龙井平添了无限神韵,令人神往。
冷泉亭记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洁澈,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杭自郡城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尹造作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最后作此亭。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题解】长庆二年(822)至四年,作者任杭州刺史。这篇题记即作于长庆三年(823)八月十三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间,游兴颇浓。他“凌晨亲政事,向晚恣遨游”。冷泉亭是他所珍爱和常去游览的地方。本文就是他游览的纪实。
【注释】①导和纳粹:谓引导人们心情平和,吸取纯洁的养分。“粹”,精米,此喻精神滋养。②渟渟(tíng):水止不流动的样子。泠泠(líng):形容风清凉。③蠲(juān):消除。析酲(chéng):解酒,使头脑清醒。④矧(shěn):况且。潺湲(chán yuán):水流缓慢的样子。洁澈:水洁净清澈。⑤粹冷:形容水清凉。柔滑:形容水感。⑥潜利阴益:谓冷泉亭给人的好处,有许多并不显露于表面,即指上述对人们思想情操的熏陶。⑦相里尹造:复姓相里,名造,曾任杭州刺史。尹:官名。⑧韩仆射皋:韩皋,字仲闻,曾任杭州刺史,历官东都留守,镇海军及忠武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⑨裴庶子棠棣:裴棠棣,曾任杭州刺史,官至太子庶子。⑩卢给事元辅:卢元辅,字子望,曾任杭州刺史,官至兵部侍郎、给事中。元藇(xu):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在白居易之前任杭州刺史,当时任右司郎中员外郎。
【简析】作者以杭州现任长官身分赞扬前任长官修筑胜景,旨在阐发山水佳境有益身心、陶冶性情的美育作用,符合教化。所以他不对冷泉亭本身作具体描写,而是强调杭州、灵隐寺本属形胜,指出冷泉亭的位置选择得很好,集中抒写在冷泉亭所感受的情趣和所获得的启发。它结构简洁,层次清楚,夹叙夹议,重在议论,而论从景出,情理交融,读来富于情致和理趣。尤其是第二段从冷泉亭春日夏夜的情趣,写到它在山下水中的地位所具有的形胜和情怀,以及坐卧其上的异趣,然后归结于情操的潜移默化,有情有景,有理有致,清婉美净,娓娓动听,有条不紊,确属一种优美的游记笔墨。
雁荡山
沈括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作者】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杭州市)人。生活在北宋时代,二十四岁始为沭阳县主簿,三十三岁登进士第。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卓越非凡的科学家、学者。
【题解】本文选自沈括《梦溪笔谈》第四三三条。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沈括巡视温州,曾到雁荡山做了实地考察。
【注释】①图牒:图书文件。牒,公文,文件。②祥符中:祥符年间。祥符,“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赵恒)的年号(1008-1016)。③西域书:指佛经。西域,汉代敦煌以西诸地的总称。④阿罗汉,也称罗汉,梵语音译,是佛家对“圣者”的尊称。诺矩罗,唐代的一个和尚,据《乐清县志》记载,原名罗尧运,眉州青神(今四川青神县)人。震旦,古时印度对中国的称呼。震指东方,旦指日出,意即东方日出之地。⑤贯休:唐代著名的和尚(公元832—913年),原名姜德隐,善诗画。⑥谢灵运:南朝刘宋时代人,诗人,曾任永嘉太守。永嘉:即永嘉郡,今浙江省温州地区。守:太守,郡的最高行政官。⑦穹崖:很高的山崖。穹,高大。巨谷:巨大的山谷。谷,两山之间狭长而有出口的地带。⑧植土龛岩:直立的土壁或上部突出下部凹陷的岩石。植土,指沟壑两旁高而直立的土层。龛岩,指底部向内凹陷的岩石。
【简析】沈括一生著述甚丰,创见独具,广博精深,他对雁荡山的地貌特点做了精心观察,并联系黄土高原的地形做了类比分析,正确推断出雁荡山的成因,是由于流水侵蚀的作用,才使平原变成山岳。这是科学的创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