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景点诗文

标签:
新疆景点诗文旅游 |
分类: 汉语言文学知识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景点诗文
一、诗词
瑶
李商隐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作者】李商隐(813-858),晚唐诗人。擅长律诗和绝句,咏史诗借古讽今,表达忧国伤时之情。
【题解】瑶池,即天山天池,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阜康市天山第二主峰博格达峰的山坳里,海拔 1900米,面积4.9平方公里,古称瑶池,是古代神话中西王母的居处。《太平广记》:西王母所居,宫室九层,玄室紫翠丹房,左带瑶池,右环翠水。
【注释】①阿母:指西王母。 绮(qí)窗:用细绫作窗纱,指美丽的窗子。②黄竹歌: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南游时,在黄竹(今河南嵩山西)路上,曾作《黄竹歌》诗三章,哀伤冻死的人。 ③八骏:据说穆王有赤骥、华骝、绿耳等八匹骏马,日行三万里。 ④穆王:《列子》:穆王肆意远游,命驾八骏之乘驰驱,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
【简析】瑶池,是古人津津乐道的地方。据说吃了西王母的仙桃,就可以长生不老。晚唐迷信神仙之风极盛,好几个皇帝因服丹药妄求长生而丧命。这首诗虚构了西王母盼不到周穆王重来的故事,西王母宴请过周穆王,仙桃是吃过的,可是约期已到,周穆王怎么不来呢?言外之意,周穆王已经死了。讥刺皇帝求仙的虚妄。全诗构思巧妙,用心良苦,讽刺辛竦,非常委婉,韵味无穷,显示了李商隐特有的艺术风格,给天山天池增添了极大的知名度和神奇的色彩,对人们前往游览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经火山
岑参
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
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
不知阴阳炭,何独燃此中。
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
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功。
【作者】岑参(715—770)唐代诗人。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题解】火山,即火焰山,当地人称克孜勒格塔山,意为火山,也有“赤石山”这一说法。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的吐鲁番盆地北部,《西游记》中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据说就取材于此。东西绵亘约100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海拔500米左右,形似一条赤色巨石卧于大戈壁滩上。在强烈日光的照射下,红色砂岩熠熠发光,如熊熊烈焰直冲云霄。夏季温度高达47℃,太阳直射处,甚至高达70℃,是我国最炎热的地区。诗人抱着建功立业的志向,离开京师长安赴安西上任,途经蒲昌,火焰山横亘眼前,烈焰飞腾,奇景壮丽,激起满怀豪情,因赋此篇。
【注释】①蒲昌:古县名,今新疆鄯善。②虏云:和下句的塞空相同,指少数民族活动的天地。虏,古人对少数民族的轻蔑之称。③阴阳:古人视阴阳为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④造化功:自然界的伟大神力。
【简析】诗人通过亲眼所见和亲身感受,真实地描绘出火焰山奇特怪异的景象和无穷无尽的强大威力。这首诗描写火焰山的奇热。一是写威势,赤焰烧、炎氛蒸。二是故意设疑,如不集万物烧此山,何热之有?看似无理实有理。三是结合经历发议论,再次感叹大自然的威力。
【存疑】“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似乎与实际不符,是真的在地下有煤炭自燃,还是有地热分布?值得探究。
雪
萧雄
万壑群峰远障天,峰峰积雪断仍连。
近山六月寒侵骨,不解冲寒尚有莲。
【作者】萧雄(约1824—1894),清代诗人。湖南益阳人,“平生倜傥,多大志”,同治三年(1864), 正处在“塞外多事”的历史背景下,投笔从戎, 先曾在都统金顺和提督张曜幕府作过参军,进军新疆,抗击阿古柏入侵。光绪元年(1875)西陲用兵,为左宗棠僚佐。
【题解】雪山,即天山。位于我国西北边疆,横亘准噶尔和塔里木盆地之间,把新疆分成南北两部分。群峰常年积雪,峰峦高处有不少天然湖泊,山上还有一种奇异的雪莲,扎根于岩隙之间,山下则是密密的塔松林,景色十分秀丽,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注释】①障天:天的屏障。②不解:没有料到。莲:指雪莲。作者原注:“雪莲,结片如刀,长二尺余,宽约二寸,微曲而薄,剖之有实如纸,如小白蝶,极薄且轻,近息欲飞”。
【简析】巍峨连绵的天山横亘天际,即使在盛夏的六月也寒意侵骨,但仍有雪莲冲寒怒放。这种雄伟、神奇、瑰丽的境界,给人印象深刻,令人向往。
二、对联
说 园 联
王树楠
萃天山南北异果奇花,重编塞国群芳谱;
教绝域人民男耕女编,三复豳风七月诗。
【作者】王树楠(1852—1936),河北新城人,清光绪进士。官至新疆布政使。中国近代著名边吏,学者。一生致力于西北开发,推动了新疆近代第一次开发建设高潮。
【题解】说园故址在今乌鲁木齐青年路的八一中学。原为园林胜地,1907年王树楠在此倡建新疆省农林试验场,1910年建成并增设实业讲习所。
【注释】①萃:聚集。重编:再次编写。塞国:指我国边塞地区。②群芳谱:书名,明王象晋撰,全称《二如堂群芳谱》。绝域:极远的地方。③三复:谓反复诵读。④豳风:《诗经·国风》之一。共七篇二十七章,皆为西周时代之诗。七月诗:《诗经·国风·豳风》的一首,因首句是“七月流火”,故以“七月”为篇名。反映西周农奴终年辛劳而不得温饱的苦况。
【简析】联语为农林试验场创建喝彩,表现出一种新的观念,上联用群芳谱比拟试验场的瓜果等农作物,下联用七月诗来描绘试验场工作人员的辛勤工作。记事抒情,遣词妥切,引用古籍篇名,切合题旨,诗情画意,美不胜收。
题过复亭联
刘凤诰
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作者】刘凤诰(1760-1830),江西萍乡人。乾隆年间进士。少有才名,有“江西大器”之誉。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等职。
【题解】过复亭遗址在新疆霍城县惠远镇境内。位于新疆的历史名城——惠远古城中,清代被戍边、充军官吏在此听候发落,也为清代谪戍伊犁的官员,召还回朝必经之地。嘉庆十四年,御史弹劾刘凤诰在浙江督学时,以学政代办监临,到考场号房为考生讲试题,还为生员印用联号等过失,虽然未接受财物,但却有枉法行为,刘凤诰被发配新疆戌边效力。嘉庆十八年返京,途经过复亭时题写此联。
【注释】①“过也”句:语出《论语.子张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②“ 复其”句:语出《易.复》卦:“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意谓往复循环是自然界的规律。
【简析】这是一副集句联,上联取自《论语》,下联取自《易经》,用日月之食喻人之过,以自然往复喻人生际遇,含有深邃的哲理,有启迪作用。上联说品德高尚的人犯错误,就如同日蚀月食一样,错了,人人都看得见;改了,人人又会尊敬他。对谪官而言,是希望他们敢于正视并勇于改正自己的过失。下联意为当你改正自己的错误遇赦而归,甚至复官而去,重新经过此地时,不是可以深深感受到天地之心是多么公正吗?联语用圣贤之言,道情理兼备之词,针对性极强,教育感化作用极大,无论对“过者”还是“复者”,均有“良言一语三冬暖”的功效。此联除了巧用成语,犹如天造地设外,犹具匠心的是利用联首所嵌“过”“复”两字组成亭名,既集句又嵌字,既切意又工整,实属难得。
三、游记
净 海 赞
洪亮吉
未至三台数里,有水焉。广阔可五百步,深至无底。有岛屿,无委输,不生一物,不染一尘,投以巨细,顷刻必漂流上岸,土人称为西方净海,译名赛尔谟淖尔是也。余自乌鲁木齐以来,盥沐久废,又欲休马力,日步行半程,足亦茧裂。骤聆此名,殊愧尘垢。爰税驾路侧,餐白雪以洗心,藉行潦而盥手。然后进焉,则见百树之叶,随云外驰;四山之禽,擘霰东迈。若有所避,不容稍迟,心始异之。及抵其境,则西南北三面,尽皆雪山。中波外沙,俨欲分界。流既百折,绿若再染,怪石林立,颓峰敛容。晷刻已移,心形并澈。归途则又值仲夏上旬,凉风萧萧,弦月欲落,携此枕簟,坐卧岸侧,不复就舍馆矣。山寡别木,惟松之竦而上者;岸乏杂草,惟茎之翠而圆者。块坐无事,因历数宇内灵山秀壑,笠屐所至者,或同兹幽奇,实逊此邃洁。诚西来之异境,世外之灵壤矣。爰为之赞日:
云分电擘,山空月华。中有绿海,旁周素沙。奇峰倒影,幽草舒芽。时飘远磬,时堕空花。百步之外,灵禽不栖;十里以内,惊尘讵飞。赤日纵炙,元霜不堕。庶几成连,抱琴来过。
【简析】本文在游记文学中堪称别具一格,序文记述了作者在旅途中所见的异域风光和身心感受,赞语用凝练的诗句予以升华,骈散结合,相得益彰。文中所寄寓的忧怨哀伤之情,为游记蒙上了一层冷峻的色彩。但其描述西域景色新奇、特异,令人耳目一新。那三面皆雪山,“不生一物,不染一尘”,“中波外沙,俨欲分界”的海子;那“百树之叶,随云外驰;四山之禽,擘霰东迈”,“异境”、“ 灵壤”的大自然之美,多么令人心驰神往。到西域旅游,是多少人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