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城山道觅幽境  丹台碧洞拜祖师

(2011-01-05 16:52:45)
标签:

张陵

青城山

道教

旅游

分类: 外省游历

青城山道觅幽境  丹台碧洞拜祖师

——青城山游记

20101218上午游览都江堰,在景点用完午餐便乘坐大巴前往青城山,经过岷江上的大桥一路向西南方向开进,路旁都是沃野良田,不时可见绿树掩映着休闲娱乐的酒店山庄,远方山林青翠,景色如画,仅有16公里的路程,车便到了青城山的山脚下,由于汶川地震的破坏,景点多处建筑正在维修施工中不能参观,因索道停止运营游客无法上到山顶,只能步行游览到天师洞即回,且没有景点导游的讲解。进山牌坊别具一格,取枯树为柱,三层重檐,以树皮盖顶,长满绿色的苔藓,枯枝古藤为装饰,与周围的十几棵大树浑然一体。第二层檐下高悬匾额“西蜀第一山”,楹联为“看三十六峰雨晴浓淡无章画;有百零八景行吟顾步少陵诗”。走过牌坊峰回路转,就来到青城山山门前广场。

青城山道觅幽境 <wbr> <wbr>丹台碧洞拜祖师



山门

青城山山门广场左侧是山间溪涧,水流潺潺,右侧是壁立千仞的山体,绿色浓荫,充分体现出“青翠四合,状如城郭,故名青城”的意境。广场边有两组建筑:山门和建福宫。建筑的形制都不是特别高大,以栗色的墙壁和黑柱、黑瓦为基色,屋顶装饰的丰富的脊兽、人物,斗拱涂成红绿蓝,楹联丰富,看上去显得色彩丰富、古典辉煌,和北方的皇家园林及江南的私家文人园林的风格都有明显的区别。建福宫依山坡而建,门前香炉、门旁石狮,圆拱型门框,上悬“建福宫”匾额,门柱上两副楹联,外侧为篆字联“樵语落红叶;经声留白云”。内侧为草书联:“吹笛天寒玉箫更控青鸾住,绿云路近杜老倩除白发来”。还装饰有太极图和驱鬼的符箓显示出道家的特色。遗憾的是正在施工不能入内。山门当路而立,三开间两进深,飞檐高耸,正檐下“青城山”三个金色的大字。外侧楹联:“我爱阴符三百字,准留清气一山幽。”内侧楹联:“早岁文辞妨至道,中年忧患博虚名。”门内影壁上是张爱萍将军的草书“青城山幽子规啼。”两侧的联语为:“览胜而登顶,留连而忘归。”检票入内,影壁北面是一幅青城山的青绿山水画,两侧联语:“樵客出来山带雨,渔舟过去水生风。”

行走在幽深曲折的山道上,山坡树木高大密集,满目苍翠。路边不时出现用朴素的原木修建的亭子供客人休息,其中一座悬挂“天然阁”匾额,楹柱对联:“烟霞怀旧侣,山月盼道人。”边上有一方石刻说明道出了其中的奥妙:青城山游山道上有亭阁一百余座,着依意点缀烘托名上,幽、深、奇、险、雄、秀、灵、奥之特色。其造型或为三角、四方、六角、八卦不等,有单檐、重檐而多壑四檐者,有单体、套体、廊亭、门厅格式。天然阁是一座三层八角的骑檐亭阁,以原木留节带皮为柱,老木为依,生树构架,枝藤缠绕,树根为凳,随势造型,高度融汇了道教:“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三生万物”的思想。



青城山道觅幽境 <wbr> <wbr>丹台碧洞拜祖师

天然图画

从山门进入景区,沿山道行走,经迎客泉、情侣树、天然阁、椿仙行道,便来到了天然图画坊。为重檐歇山式木穿斗建筑,面阔三间,下设美人靠围栏,可以供游人歇息观景。天然图画坊贵在天然,放眼望去,远处诸峰堆绿叠翠,葱葱茏茏。有诗赞道:“孤峰峻极插苍穹,出处惟余一径通,树色万重山四面,游人都在画图中。”画坊当路而立,左右夹路各有一排房屋,右侧的殿堂中供奉老子塑像,檐下匾额为“老君殿”,“不言之教”画坊后面高阁崇台,台前有香炉,檐下有吊钟,高悬匾额“坐虎针龙”,内侧匾额为“药王殿”,殿内塑有金装的龙虎和一位仙人,走近细看说明:供奉唐朝名医孙思邈真人。真人淡泊名利,乐居山林,独好医学和养生,注重医德和“治未病”,并将道教炼养术贯通于医学,著有《千金方》等医书。真人曾修道于青城山,后世尊为“药王”。殿上匾额“坐虎针龙”是源自于一个传说,相传唐代名医孙思邈用串铃撑住虎口,拔除了老虎喉中的骨刺,从此老虎成为他的坐骑。他曾坐在虎背上,用针灸术治愈了灞河龙王的顽疾。门旁的对联是“仙方济世回春景;妙剂宜人育物和。”四面建筑围合形成了一个跨在山路上的院落天井。

青城山道觅幽境 <wbr> <wbr>丹台碧洞拜祖师

青城山道觅幽境 <wbr> <wbr>丹台碧洞拜祖师

真观

 

从天然图画景点穿过,沿山道继续向右前方行进,路标指示前方为全真观,这让我感到非常意外,我知道青城山为江苏老乡沛县人张陵于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在此创立了道教。因张陵被其弟子尊为“天师”,所以创道教也叫“天师道”,经过张陵及其子孙历代天师的创建和发展,逐渐扩及全国,自金元起全国道教分为北方的全真教派和南方的正一教派,以张陵后人定居在江西龙虎山传承的天师道属于其中的正一教派。再细想一下也属正常,教分百派,百派归于一道,都起源于这里,青城山是天下道教的祖山,如同大海一样理应汇集各派方可成其大啊。从天然图画到全真观的山路曲曲折折,在青山之中渐行渐深,脚下是取自山上的红色砂岩砌成的石板路,道旁是壁立的红色崖壁,谷底溪流潺潺,周围的山顶平齐,山间气候温暖湿润,树木高大,灌丛郁闭,藤蔓缠绕在树干上,树皮上长满绿色的苔藓,呈现出一派碧水丹山的典型的丹霞地貌,路边有山民在卖黄瓜、纯净水等小吃,路边一座“遇仙亭”,坐着几位正在用餐的乡民,和善的看着我拍摄亭柱上的对联,联语为“登山在此亭留步,赏景曾斯地遇仙”,久居此地,樵夫农民也带仙气了。

全真观坐落在青城龙居岗半山腰,古名龙居观。1996年,经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傅天大师策划,青城山道协增建七真殿、五祖楼和慈航殿,更名为“全真观”。慈航殿在下,向上为七真殿和五祖楼,三位一体宛如一座三层楼,层层叠叠,巍峨的殿堂耸立在葱茏的林木中,是道教全真道龙门派的重要宫观。我们首先参观底层的慈航殿,檐下玄三块匾额,“慈航普渡”、“广大灵感”和“道光普惠”。这里供奉道教的慈航真人,其实就是佛教中的观音菩萨,神龛中塑造成一位慈眉善目的中年妇女形象,为了让参拜者确认,还在供桌上摆放了两尊观音菩萨的佛像。两边楹联:“众恶莫作就能上菩萨慈航,诸善奉行方可求观音普度”,完全是一派佛家口吻。对这一举措我一点都不感到奇怪,因为王重阳创全真道本来就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我感到有意思的是殿前有一块道人自圆其说的解释:“慈航殿供奉十二金仙之一慈航真人。真人于无量劫前久已得道,但以渡生念切,救苦心殷,故倒驾慈航转世为观音大士,复于十方世界现大士、天人、圣人等身,为众生解除疾苦,超离苦难。”七真殿供奉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的七大弟子,全真道开派的七位祖师,他们是:邱处机、谭处端、马丹阳、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统称“全真七真”。通过阅读金庸的武打小说《射雕英雄传》,他们的英雄形象已经是深入人心,其实他们的历史贡献在于各自创建了自己的教派,其中邱处机被元太祖尊为“神仙”,并掌管天下道教,所创的全真道龙门派目前仍是我国道教中人数多影响大的重要一支。檐下匾额“七真殿”、“道貌巍峨”和“道载乾坤”,檐下楹联:内侧为“云行雨施龙之为云昭昭永在,清藻洁神之安位穆穆常歆”外侧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堂内悬匾“全真观”、“全真演教”和“无为至上”,堂内楹联“重阳弘道全真龙门丹台碧洞通玄妙,抱一清静明德凝神普度神化济苍生。”五祖楼供奉东华帝君、汉钟离、呂纯阳、刘海蟾、王重阳等五位道教帝君,称为“五祖”。全真教派奉东华帝君为始祖,尊之为“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道帝君”,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上楼观瞻

青城山道觅幽境 <wbr> <wbr>丹台碧洞拜祖师

青城山道觅幽境 <wbr> <wbr>丹台碧洞拜祖师



青城山道觅幽境 <wbr> <wbr>丹台碧洞拜祖师



天师殿

从七真殿左侧的通道向山上走,海拔渐高,墙头和屋脊上开始有积雪。穿过标有“五洞天”的门墙,前面就是此行的最后一站——天师洞。经过集仙桥,右侧的崖壁上有横向节理被侵蚀后形成的沟槽,被人放置了许多树枝棍棒不知是什么用意,崖下红色的谷底布满被涧水湍流冲刷形成的壶穴。右转上山,山坡石级之上当卤矗立着高大的山门,檐下巨匾“古常道观”,门旁对联“胜地冠两川放眼岷峨千派绕,大名尊五岳惊心风雨百灵朝。”由于在地震中受损严重,正在维修中,到处是工人、脚手架和砖石水泥,但我不愿意放弃参观,硬是从工地上走过。主殿三清大殿是一座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透过脚手架,看到了三清大殿里神龛中的三清神像和高悬在神像上方,康熙皇帝的手书匾额,红底金字“丹台碧洞”。这块匾额意义重大,明朝末年,战乱不断,青城山道士逃避,直到清康熙八年(1669年),武当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主持教务,得到康熙皇帝的钦赐御书“丹台碧洞”,并封他为“碧洞真人”。从此,青城山道系属于全真道龙门派丹台碧洞宗。黄帝祠初建于隋代,是天师洞最早的殿宇之一,故而宋代又曾以此来称呼天师洞。其正门横额上有于右任先生1945年手书的“古黄帝祠”四个草书大字。门口两副草书楹联龙飞凤舞“八百里青城玉垒依然山色秀,五千年华夏金瓯永固帝恩深”;“启草昧而兴有四百兆儿孙飞腾世界,问龙何道是五千年文化诩卫神州”,耐看难读。

黄帝祠左侧有台阶拾级而上,来到一室,左侧壁书“第五洞天”,迎面一尊塑像,为张道陵三十代孙、宋代虚靖天师张继先的塑像,和气文雅,一副济世救人的形象。旁有介绍:五岁不言,一日闻鸡鸣竟出言赋诗,是天师法嗣中成道最早者,又是宋代有名的高道。向右转即可看到一个山崖上的洞窟,乃张道陵修炼之处,此即人们所说的天师洞。洞窟外修建檐廊进行遮护,洞口设围栏并有神龛,供奉着张天师塑像,神像身披红袍,浓眉高扬,张口怒目,神态威严,左手掌直伸向外,掌中握有“阳平治都功印”,左右各有一位护法侍者。前有供桌、牌位,上悬匾额“祖天师殿”。两边楹联:“降魔者先降自心心伏则群魔退听,驭横者先驭此气气平则外横不侵”,“感应昭昭在方寸, 威灵赫赫震寰区”。设有中英文说明牌:天师殿 供奉“天师道”创始人张道陵天师。天师为北斗魁星神人所降,东汉建武十年正月十五日诞生于吴地天目山,生而聪慧,曾修道于龙虎山。后西行入蜀至鹤鸣山阐教。奉“太上”为教主,设立教区,以廉耻化人,还规定入道者纳信米五斗以方便往来行人和布施不足,故又称“五斗米道”。天师曾在青城山修道弘教,治理蜀中鬼神,留下颇多圣迹。永寿二年五月五日在此地飞升,太上敕命为“六合无穷高明大帝降魔护道天尊”。两侧侍者为弟子王长、赵升。同行一位女士倒身礼拜,立刻有一位身着蓝色道服的女道士撞起钟来,钟声悠扬,闻之令人震撼警醒,举目洞外,屋脊上一片银白,身心顿时一阵清凉。

青城山道觅幽境 <wbr> <wbr>丹台碧洞拜祖师





青城山道觅幽境 <wbr> <wbr>丹台碧洞拜祖师

青城山道觅幽境 <wbr> <wbr>丹台碧洞拜祖师



盘桓一番,即踏上归程,我突然发现青城山道教建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沿山道布局,众多的宫观如串珠状,每组建筑都是当路而建,道路穿院而过,建筑单体形制不大,殿堂密集,院落占地面积小。这样的安排体现了道家尊重自然、爱惜山林的情怀,同时也交通便利,便于建筑的修建和维护。游览的客人到此,穿行在深山密林之中,拜访一个又一个景点,曲径通幽处,不由得便产生仙家高士隐居山林洞穴的神秘氛围和景仰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