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完神禹斧棰功 揽全蜀山水秀

(2011-01-03 19:47:33)
标签:

李冰

都江堰

宝瓶口

旅游

分类: 外省游历

完神禹斧棰功 揽全蜀山水秀

——都江堰游记

20101215~18日,赴成都参加全国教学改革实施策略专题研训会暨高中课改样板校经验交流观摩会,并在会议上介绍了我校的“定向—结构—活动”教学范式,会议结束后参加“都江堰—青城山一日游”。20057月,我曾带高三老师游览过都江堰,这次是故地重游了。

南桥、景区大门

旅游巴士停在都江堰景区的南门前广场上,放眼看去,北面是景区大门和旅游服务中心,东面是一座装修得极尽华丽的大桥,桥头建有牌坊形的大门,匾额上写着“南桥”二字。老师们先到旅游服务中心方便,游览南桥,20分钟后在景区门前集中进入景区。

南桥横跨于都江堰宝瓶口下侧的引水渠上,为桥楼式的民族建筑形式,桥头阔面三间,牌楼式三重檐桥门厅。乍一看象五亭桥,又像侗族的风雨桥,不过比五亭桥装饰的更繁华,而且桥身拉长了。桥头建有桥亭、石狮、沿岸设花圃,立碑刻,桥身雕梁画栋,桥廊饰有诗画匾联。混凝土桥面分为三条通道,桥下共5孔,桥身为木梁钢筋水泥柱,木梁的顶端写着“天府第一桥”五个大字。河道是人工开凿的水渠,走向通直、两岸壁立,渠水滔滔,清澈碧绿,两千多年来哺育成都平原,造就出“天府之国”的富饶和美丽,观之令人陶醉,真想掬之痛饮。

完神禹斧棰功 <wbr>揽全蜀山水秀




完神禹斧棰功 <wbr>揽全蜀山水秀

完神禹斧棰功 <wbr>揽全蜀山水秀



   公园大门白底红边,装饰很简朴,门额金字“都江堰”,门旁对联却用典多、理解难:“完神禹斧椎功陆海无双河渠大书秦守惠;揽全蜀山水秀导江第一名园生色华阳篇”。上联说,因物产富饶誉称陆海的天府,盖世无双,归功于李冰太守,他接过大禹的神斧仙椎,完成了伟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已经被司马迁记入了《河渠传》;下联说,总揽蜀中名山秀水,都江堰市第一,这离堆公园就是蜀中名胜记录《华阳》中增色添彩的一处。这副对联我在书上看到过,已经明白了“陆海”、 “河渠”、“华阳”等的含义,只是对其中的“名园”不知为何,今身临其境方知是指离堆公园,有收获。

完神禹斧棰功 <wbr>揽全蜀山水秀

离堆公园

检票进入景区便来到离堆公园,门口有世界遗产石碑,园内奇花异木、盆景艺术、丛林幽径、让人留连。漫步其中,处处是纪念两千多年来建设和维修都江堰的人物及设施陈列。首先是“都江堰卧铁卧铁喷泉”,卧铁是埋在内江“凤栖窝”处的淘滩标准,也是内江每年维修清淘河床深浅的标志。相传李冰建堰时在内江河床下埋有石马,作为每年淘滩深度的标准,后来演变为卧铁。淘得过深,宝瓶口进水量偏大,会造成涝灾;淘得过浅,水量不足,难以灌溉。现有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朝万历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国十六年和1994年埋下的。现在游客在离堆古园内喷泉处能看到的这四根卧铁的复制品,其真品还埋在内江河床下。在整个的都江堰游览过程中我都在想着一个问题:中国古代的文人和官吏们是怎样凭借他们从四书五经中学来的知识从事工程设计和指挥施工的?难道真的走群众路线就能从老百姓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定量精准数据吗?我无论是拜读古籍还是游览各地总是感叹古人的智慧,我认为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与人类的智慧发展水平无关。接着是“堰功道”,一条石板路两侧水渠里流水潺潺,夹道矗立着两排青铜铸就的对维护都江堰有功的的历代官吏,供后人缅怀景仰。其中有大家都知道的名人如诸葛亮、丁葆祯,也有不为常人所知的施千祥、刘熙古、卢诩、吉当普等人物,正是由于有了这些管理者不断将长期维护都江堰积累的经验变成规范性的典章制度,使得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一直正常发挥着巨大的水利功能,可谓造福千秋万代的有功之臣啊。走过“堰功道”就来到了供奉李冰的伏龙观,伏龙观就建在离堆上,因“二郎擒孽龙”的神话而得名。由于08年汶川地震的破坏,伏龙观正在维修中,无法入内参观,只能匆匆而过了,离堆前的小广场上大树参天,同样可以代表李冰高山仰止、万古长青的光辉形象。

完神禹斧棰功 <wbr>揽全蜀山水秀



完神禹斧棰功 <wbr>揽全蜀山水秀

飞沙堰、宝瓶口

从伏龙观西侧的通道向北走,越过一道铁索桥来到人字堤上,我们的目光就一直被右手边的宝瓶口和堤岸下的飞沙堰所吸引。只见眼前的飞沙堰干涸见底,水泥和卵石修筑的斜坡上散布着一些凹坑和沙石。在金刚堤和玉垒山之间的内江从北方逶迤而来,一路向东侧的玉垒山偏移,在玉垒山和离堆之间是一个人工开凿的峡口,峡口内侧崖壁上刻着宝瓶口三个字,碧绿如玉的内江水完全汇入了宝瓶口。

离堆是当年李冰在此处开凿的一个引水口是一部分山体与玉垒山分离而形成的独立小山包。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国,还没有火药,而且铁器的使用也较落后,要在玉垒山上人工开凿缺口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人们用“火攻”的方法,先用柴火焚烧岩石,使之炽热,然后浇水冷却使岩石开裂破碎。凿去一层再烧一层,历时八年终于开出了—个宽 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宝瓶口。宝瓶口的宽度确定是神奇的,它是内江水进入成都平原的咽喉,犹如瓶口一样,严格控制着江水进人成都平原的流量,当进水量饱和(700立方米/秒)后,无论岷江发生多大的洪水,宝瓶口也拒之“口”外,概不容纳。这种稳定的进水量,对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防洪、运输等都产生了巨大的效益。问题是李冰是如何计算出宝瓶口开凿的最佳宽度,确保达到这样的效果的呢?要知道那时可没有《水文学》,也没有发明计算机,李冰是不可能事先在实验室建立模型进行实验的啊!

离堆之侧,金刚堤尽头处成了一个斜坡,在人字堤和金刚堤之间是一道矮坝,这就是飞沙堰了。堰顶距河床仅215米。它的主要功能是为内江泄洪排沙。每当夏秋之季水流量大于宝瓶口的可流量时,宝瓶口不能通过的内江水,被离堆一顶,顺着凹岸的弯道自然旋流起来从飞沙堰泄出进入外江,而且旋流所泛起的泥沙也就从飞沙堰一齐排泄出去。“飞沙”二字的意思就在于不仅溢洪还能排沙。测量资料表明,内江流量越大,飞沙堰的泄洪能力越强。当如现在的枯水季节,内江水位低于飞沙堰时,它便成了一道天然节制闸,自动失去了泄洪功能,保证了百分之百的内江水进入成都平原。你看看,两千多年前古人的设计科学吧,我觉得用聪明不能充分表达,简直是神奇!





完神禹斧棰功 <wbr>揽全蜀山水秀





完神禹斧棰功 <wbr>揽全蜀山水秀

金刚堤、分水鱼嘴

从人字堤上经过“都江堰工业引水拦水闸”越过飞沙堰来到金刚堤上,人工堆垒的金刚堤用卵石竹笼护堤。就是用当地盛产的竹子编成长长的竹笼横置坝边,里边塞满河边冲积的卵石,一层接一层,造成了坚固耐冲又不积水的堤坝。每年内江淘河起来的泥沙就用来堆积加固堤坝,既保证内江护岸,又解决了泥沙的出路,这就是“挖河沙,堆堤岸”。金刚堤纵卧江心将岷江一分为二,左面是苍茫的雪山,外江向南奔向乐山,右侧是苍翠的玉垒山,山脚下是内江注入宝瓶口,堤上栽种着柳杉等高大常绿的树木,行走在千年古堤之上,不由得想起杜甫的诗句: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沿着金刚堤上往北走,很远就看见架在江上的铁索桥,晃晃悠悠的桥面上游客们一边走一边故意的摇晃,妇女和孩子们发出一阵阵又惊又喜的叫声,这就是著名的安澜桥。它是沟通内、外江两岸的交通要道。导游介绍清嘉庆八年,当地的教书先生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故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

金刚堤的最北端就是著名的分水鱼嘴,受地震的破坏,鱼嘴上有几条裂缝,工人们正在利用枯水季节进行维修施工,鱼嘴西部的节制闸全部关闭,从北面群山中奔流而来的岷江水全部汇入了内江,在鱼嘴的前端形成了横向的自西向东水流非常明显。分水鱼嘴的奥妙之处在于位置选择在岷江的一个弯道处,江中建纵向的堤坝分内外江,外江处凸岸宽浅、内江处凹岸窄低。在枯水季节江水流量较小时,水位较低,主流就有约六成的水进入内江,四成进入外江,保证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用水。洪水季节,水位大幅度提高,水势受河床弯道的制约明显减少,再由于外江一侧江面较宽,内江—侧江面较窄,内江的进水流量约四成,分入外江的水量占六成,这样又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成都平原的防洪难题。鱼嘴还具有一定的排沙排石功能,根据弯道环流原理,江水在弯道产生横向的环流,表层江水流向凹岸下沉,底层江水流向凸岸,造成在鱼嘴处岷江水中80%的沙石排入外江,只有20%的沙石进入内江,大大减少了内江淤塞之害。鱼嘴正处于“正面取水”“侧面排沙”的理想位置,形成“四六分水,二八分沙”的自动调解效果。在飞沙堰第二次利用弯道流体力学原理,排走江水含沙量的约15%。最终流向成都平原的水流含沙量就只占5%左右了。



完神禹斧棰功 <wbr>揽全蜀山水秀




完神禹斧棰功 <wbr>揽全蜀山水秀

由于二王庙也受地震的破坏正在维修之中,所以游览到此就结束了,大家拍照后便原路返回了,漫步在金刚堤上,放眼欣赏内江之中碧绿的江水,玉垒山、宝瓶口、离堆和飞沙堰的组合,深感古人通过一个开放系统的整体控制,不需要人工控制,自然调节奔腾咆哮的岷江急流,工程维护成本低且安全可靠,使川西平原千百年来称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的天府,实在佩服古人修建都江堰的大智慧和大功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