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心的书房】


标签:
台湾阴影安全心理文化 |
分类: 心的书房 |
回想二次的胡思乱想把自己弄得神经兮兮的样子,后来终于释怀后,就不再有恐惧的阴影存在于心中了。这二次都是因为与父亲的吵嘴有关。虽然我理直气壮的有理,但对于“忤逆”还是心生恐惧的,毕竟那时我还没有能力自立更生,虽然我是为自己的大哥打抱不平,但父亲还是觉得是“忤逆”。因为这件事情,我臆想了很多的事,首先觉得没能在亲戚面前再抬头了,在同学中没能再有地位了(父亲跑去学校要班导办我退学)。但事后妈妈、哥哥、舅舅、姑姑们、表兄弟们的支持,让我觉得多余的臆想只是自寻烦恼而已。
第二次的无益的猜想,也是因为父亲在我打了翊豪(次子),因为他不好好的认字,父亲打电话叫警察说我“家暴”。虽然警察来家里了,但是没有立案,家人再次的维护,没让事情往更坏的方向发展。而我也自我的反省,教育孩子要根据孩子的个性,不能一律的用同样的方式来教孩子,因为孩子的性格在出生时已经不同了,成长的环境也有着差异(次子,在出生后的24个月内,由我母亲来带大的),所以不能一味的用自己的意志来行事。这件事情发生后,我和父亲又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没来往,但最终还是冰释了。
会说这二件事,是想说明,很多“多想的事”,并不会发生,而意想不到的反而会发生。例如我想了很多“断绝关系”后的事,我该如何的“绝情”,他又会如何的更“绝情”的对我,我又会如何的在亲戚里抬不起头,及以后的关系等等会如何的不和谐等等的猜想。但二次的事后事实,并没有往更坏的方向发展。我想有二个主要的原因。一个是自己“悬崖勒马”自己知道自己也“过激”了,另外一个原因是“事”的意图并不是“为非做歹”,所以能得到宽容与谅解。
我应该是从小就不太认同父亲的一些做法,所以我们发生了二次的重大事件。这也让我想实践一些理想的教育的坚持有关。虽然我和父亲之间的关系彼此都有了些阴影,但很庆幸的是,我们并没有形成“恐惧关系”的阴影。
恐惧阴影的形成或是恐惧挥之不去是和刺激反应的原理一样的,是经过被强化的过程。最有名的一个实验是二次大战时期的一个割腕滴血的实际例子。二名被实验的人,一个被割腕滴血致死,另外一个看着整个的过程,后来这位看着整个过程的人,被蒙上眼睛,手腕被划了一下,接着听着类似血滴落的声音,他竟然也死了。实际的情形是他的手腕是被冰划了一下,手腕没被割伤,血液也没有流出体外,只是有水滴声落下的声音。这位被实验者,因为想象着自己遭遇了同样的割腕的事实,被自己的想象,恐惧而致死的。可见恐惧的想象力量是多么的惊人。
恐惧的想象或经历了恐惧的经验,要从记忆中清除是很困难的,除非有比较健康的心理素质及后续良好的支持维护经历,才能去除掉恐惧的心理经验。我们日常生活中,会有骇人的传闻,这是形成恐惧想象的主因(例如禽流感、艾滋病、H1N1...),另外儿童时期的害怕经验及被强化都能让恐惧心理被强化,而不能去面对它,克服它。当然身处在假和谐、真恐吓的生存环境中,传闻的恐惧事件层出不穷,更容易养成“被害的心理想象”,因为法治与正义不能被正当的伸张,祸福旦夕的保障没有被经历过(皇权、暴权政治、掠夺风盛、以非为是,司空见惯),是没能形成安全感的原因之一。一个国家不能提供基本的生理需求(食衣住行的无忧的调控)与安全感需求(法理、正义、人身安全...保障)的满足,人民是没有幸福可言的,有的只是“民粹”。中国的社会不能走向安全与平等富裕,而由百姓纳税来让“官”来“鱼肉百姓”是很可笑的一件悲哀。孙中山特别的指出:政府是来管理众人的事。但从古至今,官还是鱼肉乡民,用的还是我们老百姓缴纳的税,很是...(不知如何能觉醒百姓的愚)。甚至“官”还是人身安全不保的来源,恐惧形成的根源(台湾还算能有人身安全的地域,但经济上的安全还得努力)。
当然,每个人的内心气质,对刺激的反应与对待是有很大的不同。但初始的对恐惧与惊吓的状态的反应都会是本能性的反应的,这个是没有太大的差异。只是对惊吓、恐惧后的处理与对待上会有很大的差异。如同前面的例子,恐惧、担忧的情绪,有时是自己强化,想象出来的,这一点的认知很重要;另外有能力继续往正面积极的路走,是克服恐惧与担忧的重点,第三点外来的持续的压迫没有持续的发生,第四点是正向意图的逆境(正向的意图被阻碍),第五点有人宽容与支持、协助。这些点是导引走出恐惧感的重要条件。
人难免会有逆境,甚至遇上了令人恐惧的事件,并留下了深刻的阴影。让阴影陪伴一生,并不会让人生更愉快与幸福。而对阴影的超越可能更是难,最好的方式是淡忘,并强化本身的能力,让欺压不再上身或是有能力选择避开欺压的恐惧(逃避只能一时,除非是能在不同的国度与环境中再生存)。能改变或调整环境的能力,就是克服阴影与恐惧的最佳方案!共勉之!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
当你低头地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