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扎蛤蟆,是孩提时代常做的事情。“扎”字的意思是刺穿,蛤蟆就是青蛙,不是癞蛤蟆。
小时候,十几岁。夏夜睡不着觉,隔着窗子,从村边的泡泽里,夜深人静,传来青蛙的鼓噪声,特别响。身边,母亲呼吸声均匀,已经睡熟。她未曾想到,我脑子里的活动,在我渐入梦乡时,心里已经盘算好明天要做的事情。
寻一根自行车的旧辐条,一端磨尖,另一端绑在细长竹竿上,扎蛤蟆的工具就算做成,很简单。不过,东北不产竹子,在乡下,想要弄一根很结实,细长有韧性的竹竿,是要费些精力的。谁家园子里的黄瓜架、篱笆,都是寻找的目标,有合适的,偷偷下手。屁股上也挨过脚踢,一顿臭骂更是充耳不闻。孩子就像猪,光想着吃、玩,不记着挨打。
家里管得严,不让随便去泡泽边上玩。每年夏天都有孩子溺死在水中。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孩子的兴趣总是和大人的思维相悖的。
http:///i/si.php
做好的蛤蟆钎子,藏在后院柴禾垛里,中午吃完饭,躺在母亲身边假寐。母亲真睡着了,便如同小猫一般,蹑手蹑脚,拎上签子,和三五伙伴,快快乐乐去扎蛤蟆了。
晌午头的阳光最毒,最热,蛤蟆憋在水里难受,都蹲在水边草窠里大声叫唤,呱呱。不知道是求爱,还是在发牢骚,一声漫过一声。几个伙伴分散在水泡儿边上,先前从家里跑出来的蹑手蹑脚,在这里更加谨慎。蛤蟆对移动的物体特别敏感,稍有风吹草动,嗖的一下跳进水里,半天不出来,急死岸上的人。拿蛤蟆钎子的那只手,高悬着,就像鲁迅作品中的闰土,捕獾子的那劲头。几年夏天练就的功夫很不赖,见到蛤蟆,用力刺下去,十发九中。一个中午,足可以扎到二三十只蛤蟆,把战利品穿在钎子上,把钎子扛在肩头,晃晃悠悠,哼着小曲去寻找僻静的地方。
把蛤蟆剥了皮,露出结实的肌肉。把从家里偷出来的盐撒到蛤蟆身上,只见那蛤蟆虽然毙了命,肌肉遇到盐,还是不断痉挛。现在想想是多么残忍的事情,小孩子扔的石头也能砸死麻雀啊!找些白菜叶,在乡下这东西不缺。盐腌制好的蛤蟆,用白菜叶包裹起来,生起一堆火,就把这些白菜包扔进火堆。十几分钟,急不可待的小手,麻利地从火堆中往外扒拉吃货,老实说,那个年月,那是最美的美味,大快朵颐。
扎蛤蟆,虽然不是寓教于乐,可又好玩,又有的吃,是那个时代的乡下孩子的最爱。转眼十几年过去了,烧蛤蟆的香味就和童年一样,只待成追忆。而今,住在城里,夜晚纵使整夜不眠,也听不到当年村边泡泽里蛤蟆的鼓噪声了。
后记
此文是屯子回忆小时候的往事,内容和如今的环保有冲突。青蛙是益虫,是严禁捕杀的,看到此文的孩子,切勿模仿。
加载中,请稍候......